当苹果iPhone17系列在中国市场传出超过八百二十五万台的消息,整个科技界再次为苹果的影响力所震惊。
这个数字意味着仅仅在开售数周内,iPhone17系列的销量已经达到同期安卓旗舰小米17系列的四倍以上,
要知道小米17系列,已经是安卓阵营中表现最为出色的产品,因此这个销量差距,真的有点令人无奈。
重点是按照如今的市场走向,估计要不了多久,新机就会突然1000万大关,届时在市场中的表现,将会更加夸张。
![]()
从具体数据来看,iPhone17 Pro Max以395.7万台的激活量独占鳌头,几乎占据了整个系列半壁江山。
不可否认,在5000元以上的高端价位段,苹果确实如数据所示“没有对手”。
这不是简单的品牌溢价所能解释,而是苹果在产品定位、技术布局和生态系统上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
对比安卓阵营的挣扎尤其令人感慨,小米17系列刚刚跨过200万台的门槛,已然成为安卓销冠,但与苹果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拉大。
![]()
关键可以看出来,在起售价可能超过万元的高端市场,单一机型能取得如此成绩,在全球智能手机史上都属罕见。
但笔者觉得,除了品牌影响力之外,和产品力也脱离不了干系,在这里和大家进行回顾下简单的配置。
比如全焦段4800万像素的三摄系统,让它在移动影像领域树立了新标杆;专为端侧AI优化的12GB运行内存,为即将爆发的AI应用做好了准备;基于台积电3nm工艺的A19芯片,在性能和能效上的优势依然明显。
此外,对于预算充足的消费者来说,选择最贵的Pro Max意味着获得了当前最好的技术体验,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
![]()
标准版也不弱,iPhone17标准版172.8万台的销量看起来相对平淡,但我认为这恰恰是未来几个季度苹果最大的增长点。
首次下放至标准版的120Hz ProMotion自适应高刷屏,终结了苹果自己设立的“高刷屏专属Pro”的产品区隔,极大地提升了标准版的产品竞争力。
再加上3nm芯片以及出色的后置镜头,整体的实力不仅可以用均衡来形容,还可以用强悍来比喻。
所以在整体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通过将Pro级技术下放来刺激中高端市场的需求,不失为一种精明的市场策略。
![]()
但遗憾的是,iPhone Air仅10.7万台的激活量无疑令人失望。
作为定位轻薄时尚的新品类,Air试图开辟一条不同于数字系列的产品路径,但市场反响冷淡。
问题不仅在于发售时间较晚,更在于一系列产品决策与中国市场实际需求的脱节。
比如eSIM的推广在中国仍面临运营商支持不足的困境,用户需要线下办理的繁琐流程大大降低了体验便利性。更有用户反馈在办理eSIM后,运营商会对用户的所有手机卡进行限制,需要专门去线下解锁,这种体验在2025年显得格外突兀。
![]()
同时,单摄像头、缩减的续航能力和取消扬声器等“为轻薄而妥协”的设计,与中国主流消费者对“全能手机”的期待相去甚远。
Air的挫折提醒所有科技厂商,在中国这样成熟且竞争激烈的市场,任何偏离核心用户需求的产品决策都可能付出沉重代价。
同时笔者觉得iOS 26的优化也是一个小瑕疵,如果在后续的市场中,迟迟没有上线国内版AI特性的话,销量也就很难持续增长。
毕竟目前国内厂商都开始深度接入AI特性,反倒是iPhone一直没有,所以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
当然了,在特定细分市场和地域市场,部分安卓品牌已经找到了突破点。
比如折叠屏领域的创新、游戏体验的深度优化、本地化服务的整合,都是安卓阵营可以继续深化的方向。
所以,大家对iPhone此次的销量上,有什么想表达的吗?欢迎回复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