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写过关于汤恩伯的文章,只是在以前的文章有提到过他,然后评论区的朋友们讨论汤恩伯时对他的印象就一个字:差。之所以会对汤恩伯产生这样的看法,最主要的就是因为一场战役,那就是台儿庄战役。当时的汤恩伯手握中央军精锐部队却不敢南下台儿庄与友军包围日军,所以人们都说汤恩伯怯敌。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对,那么真实的汤恩伯又是什么样的呢?
![]()
汤恩伯,1900年生,字克勤。翻开汤恩伯的履历,你会发现他的资历并不浅,他于1926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30年中原大战的时候因保护蒋介石有功而被提拔为师长,自此成为蒋介石的嫡系将领,在抗战前期就已经升任第13军军长了。对于他在抗战时期的表现,很多人说他胆小,那么一件事就证明了汤恩伯并非胆小之辈。早在1936年,那时候全面抗战还没爆发,但是在绥远地区,中国军队就已经在和日军作战了,当时汤恩伯就主动向蒋介石请命去绥远作战,协助傅作义,他的原话是:“凡是别人不敢打得仗都交给我打;凡是别人所不敢去的危险地方都让我去。”面对这样的表态,蒋介石对汤恩伯青眼相加,汤恩伯的部队也是当时唯一一支到塞北布防的中央军,同年还帮助傅作义打了百灵庙战役。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汤恩伯并非胆小之辈,那么他为什么在台儿庄不听李宗仁的命令,很多人开始说汤恩伯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当时汤恩伯手里的主力是第13军,在第74军还没成名前,在胡宗南第1军名大于实,在第5军、第10军、第18军还没有更多的战绩的时候,汤恩伯的第13军实际上是蒋介石嫡系中最精锐的部队,至少在抗战初期日本人是这么认为的,而汤恩伯也把第13军作为自己的起家部队,他让第13军的士兵在自己的臂章上写了一个“伯”,用来区分别的部队。可以说,第13军是汤恩伯的心血,他肯定是想保存住实力的,但这种做法在台儿庄并没有体现出来。
![]()
1938年3月27日,台儿庄内中国守军战事吃紧,孙连仲紧急向汤恩伯求援,李宗仁也命令汤恩伯从后面侧击南犯之敌。此时的汤恩伯的部队(此时他已是第20军团长,辖关麟征第52军、王仲廉第85军和张轸第110师)在干嘛呢?在得到台儿庄的消息后,汤恩伯并没有南下台儿庄,而是派出关麟征第52军郑洞国第2师进攻枣庄,张轸第110师袭击峄县,可以说他没有听从李宗仁的命令。这时候有人就说汤恩伯是为了保存实力,可当时汤恩伯支援台儿庄会比他打枣庄、峄县要轻松一点,所以保存实力这一说法并不准确,于是就剩下最后一种说法了:汤恩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作战节奏,不等台儿庄的日军筋疲力尽的时候,他是不会南下的。
汤恩伯就是那种除了蒋介石很少有人能指挥得动他的人。在他对台儿庄的守军不管不顾的时候,连一向性格暴躁的关麟征也看不下去了,也支持南下台儿庄,最后汤恩伯没拧过关麟征,而且时候也差不多了,这才率军南下。可就在这个时候日军坂本支队突然出现在关麟征第52军的侧背,这时候汤恩伯实际快要被围攻台儿庄的濑谷支队一部和后来过来的坂本支队包围了,于是汤恩伯决定跳出内线,反包围日军,这样也就意味着台儿庄的守军还要坚持一段时间。汤恩伯的想法是好的,可他却没有和李宗仁说,所以才导致李宗仁认为汤恩伯畏敌不敢前进,到后来李宗仁给蒋介石打报告,在蒋介石的命令下,汤恩伯才南下台儿庄的。
![]()
在台儿庄战役结束后,同年的武汉会战中,已经升任第31集团军总司令的汤恩伯在瑞武路上打运动战,表现得也是不错的。但是到了抗战后期,汤恩伯失去了他在抗战初期的朝气与活力,已经做到了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位置的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国民党内的权力斗争上,最终导致他在豫湘桂会战河南段大败。综合来说,其实汤恩伯在抗战时的能力属于中规中矩,与胡宗南、蒋鼎文之类的无能之辈相比,他的能力还是比较突出的。
关注我,带你走进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