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二年,公元257年,曹魏的淮南地面上,又炸锅了。诸葛诞,这位手握重兵、坐镇寿春的大佬,扯起了反旗,成了“淮南三叛”的压轴主角。这戏码,前头王淩、毌丘俭和文钦都唱过,结局嘛…嗯,都不太美妙。然后呢?然后司马昭,就是那个后来路人皆知“司马昭之心”的权臣,带着小三十万大军就扑过去了。等等,等等,不对,他可不是自己去的!你猜怎么着?他愣是把皇帝曹髦和郭太后这娘俩,一块儿打包带上了前线!这操作,在史书里有个挺“正经”的说法,叫“奉天子及皇太后东征”。听着冠冕堂皇吧?可这心里头的弯弯绕,可就深了去了。
![]()
一、司马昭的“不放心”
为啥非得这么干?忒麻烦了吧?司马昭心里明镜似的。他爹司马懿,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硬生生把曹家江山攥在了手里;他哥司马师,手段更辣,废了皇帝曹芳,把曹髦扶上去,那也是个提线木偶。轮到司马昭接班,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呢?他比谁都清楚,这位置坐得有多烫屁股。曹魏的忠臣遗老们,恨他们司马家恨得牙痒痒,尤其是那个小皇帝曹髦,虽然年轻,史书上说他“才同陈思,武类太祖”,可不是个甘心当傀儡的主儿。
司马昭要是拍拍屁股带兵走了,把皇帝搁在洛阳?我的天,那不等于把耗子放进米缸?曹髦只要稍微动点心思,联合几个看司马家不顺眼的老臣,一道诏书下来,说他司马昭谋反,再关上洛阳城门…得,司马昭在前线打着仗,回头一看,家被偷了!搞不好就成了丧家之犬。这画面,想想就脊背发凉。
![]()
二、前车之鉴的冷汗
司马昭这担心,真不是空穴来风。就几年前,嘉平六年(254年)那会儿,他哥司马师还在呢,司马昭自己就差点栽在这上面。那次是他要带兵去打蜀汉的姜维,临出发前得去跟皇帝曹芳辞行吧?结果呢?曹芳那会儿也憋着一肚子火(后来果然被司马师废了),跟手下许允他们密谋,打算趁司马昭进宫辞行的机会,直接把他给剁了!连诏书都写好了,就等着司马昭进来,然后…然后曹芳怂了!对,就是怂了!
史书写得特生动,说旁边有个伶人(估计是曹芳的心腹艺人),用“青头鸡”这种谐音梗(押≈杀)疯狂暗示曹芳赶紧画押下令,曹芳愣是手抖得不敢下笔。司马昭当时就在鬼门关前溜达了一圈,自己可能还不知道,但事后知道了,那冷汗不得流成河?这教训太深刻了——皇帝,哪怕是个傀儡,只要在京城,就是一颗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炸的雷。
![]()
所以啊,到了诸葛诞造反的时候,司马昭学精了:皇帝?太后?都跟我走!你们不是想搞事吗?行,咱一块儿去前线,在老子眼皮子底下,看你们还能翻出什么浪花!这招够狠,直接把皇帝和朝中可能搞事的渠道物理隔绝了。而且,把太后也捎上,更是绝杀。为啥?因为当时太后名义上还是最高权威啊,要是把她留在京城,保不齐就有人打着太后的旗号搞“勤王”,那更麻烦。一块儿带走,谁也别想借太后的名头生事。
三、诸葛诞的算盘:刀不架脖子不吭声
说回这次造反的主角,诸葛诞。这哥们儿造反,理由特“实在”——真不是为了啥曹魏江山社稷,也不是为了伸张正义反对司马家专权。纯粹是,刀快架他脖子上了!朝廷突然下诏,要调他回中央当司空。司空,听着是三公之一,位高权重吧?可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个“明升暗降”的老套路。把你从实权地方军区司令的位置上调回京城,兵权一交,你不就成了砧板上的肉?司马家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
诸葛诞心里门儿清啊:前头王淩、毌丘俭都是怎么没的?不就是被这么玩死的吗?与其坐等屠刀落下,不如放手一搏!反了!嗯…其实吧,诸葛诞这个人,看他的历史表现,特别有意思。就两年前,毌丘俭和文钦在淮南二叛的时候,不是派人联络诸葛诞,想拉他入伙吗?你猜诸葛诞怎么干的?他直接把使者砍了,把人头挂出来,向天下宣告毌丘俭他们是反贼,坚定地站在了司马家这边!《三国志》白纸黑字写着呢:“诞斩其使,露布天下,令知俭、钦凶逆。”
这立场多鲜明?态度多积极?简直就是司马氏的模范打手。为啥那时候不反?因为刀没架他脖子上啊!毌丘俭他们反司马家,又没动他诸葛诞的蛋糕,他犯得着冒险吗?不但不帮,还要踩上一脚表忠心。结果呢?讽刺不讽刺?才过了多久,这“屠龙”的刀,就悬到他自个儿头上了。说到底,诸葛诞就是个极致的利己主义者。没威胁到自己,管你洪水滔天,甚至助纣为虐;一旦威胁到自身安全,管你什么朝廷大义、昔日立场,反他娘的!
![]()
这种人,你说他精明吧?确实很会审时度势。你说他可恨吧?在那种道德崩坏的乱世,好像也…嗯,等等,好像跑题了。我想说啥来着?哦,对,他这种纯粹自保式的造反,格局就小了。根基不稳,人心不齐,光想着自己的地盘。
四、东吴援兵?杯水车薪!
诸葛诞也找了外援,东吴。东吴那边一看,曹魏内讧?好事啊!赶紧派兵支援,据说也来了好几万人。但这支援兵吧,感觉就像…就像往熊熊大火里泼了杯水,滋啦一声,没了。东吴内部也不团结,将领之间扯皮,再加上司马昭围城围得铁桶一般,这些援兵根本没能扭转战局。司马昭的大军把寿春城围得死死的,断粮道,搞分化。
![]()
诸葛诞内部也出了问题,跟一块儿造反的文钦(对,就是二叛那个文钦,他跑东吴去了,又跟着援兵回来了)闹翻了,居然把文钦给杀了!我的天,这不是自断臂膀吗?文钦的儿子文鸯、文虎一看爹被杀了,转头就投降了司马昭。司马昭这人也够绝,为了瓦解守军斗志,还重用了这哥俩。城里守军一看:嚯,杀了主将的仇人投降过去都能被重用?那我们还拼个啥劲?人心一下子就散了。
所以,这场叛乱,别看开头动静大,其实从诸葛诞被逼急眼造反那一刻起,他的败局就几乎注定了。司马昭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说挟天子以自保更准确),稳稳地掌控着大义名分和后方;诸葛诞呢?动机不纯,外援不给力,内部还乱成一锅粥。结果嘛,不出所料,寿春城破,诸葛诞兵败被杀,还被灭了族。淮南三叛,至此彻底落幕。
![]()
五、谁赢了?
这场仗,司马昭赢得漂亮。他成功扑灭了叛乱,巩固了司马氏的权威。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次“御驾亲征”,把皇帝曹髦牢牢控制在了自己手中,彻底杜绝了后方被捅刀子的可能。至于曹髦?唉,他的结局更惨,不过那是几年后另一个悲伤(或者说悲愤)的故事了。
诸葛诞呢?他用自己的身家性命,印证了乱世中精致利己主义的局限性和脆弱性。刀没架脖子上时,他是秩序的“维护者”;刀一架上来,他成了秩序的“破坏者”。讽刺的是,他曾经“维护”的那个秩序(司马氏掌权),恰恰是最终向他挥刀的力量。你说他如果当初响应了毌丘俭和文钦,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历史没法假设。但至少,在甘露二年的淮河边上,司马昭的权谋和诸葛诞的利己,共同谱写了这曲充满算计与背叛的乱世悲歌。后来嘛…后来司马昭戴着那顶白帽子…嗯,那就是另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