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女婿的新房里,那个会自己扫地、能语音控制窗帘的机器人,让我站在门口恍惚了好一阵子。
![]()
我们这代人的婚姻,起步于“三转一响”的年代。那时,一辆自行车、一块手表、一台缝纫机,外加一个收音机,就是体面的嫁妆。我结婚时,母亲倾其所有,为我置办了一台“蝴蝶牌”缝纫机。那不仅是件贵重物品,更是一个家庭女主人开始操持生活的象征。孩子的衣服、丈夫的裤脚、家里的窗帘,都在那“哒哒哒”的声响里,被赋予了温度与形状。那时的婚姻,像一台精密的机械,需要夫妻二人亲手去打磨、校准,每一个环节都参与其中,带着手艺人的专注与耐心。
![]()
而现在孩子们的家,充满了“智能”。扫地交给机器人,洗碗交给洗碗机,连炒菜都有自动炒锅。全部智能洗衣机,生活无疑是便利了,可我心里总有些说不清的疑惑。上次去女儿家,看见小两口为手机里一个智能菜谱的步骤争执起来,一个说该放一勺糖,一个说程序显示是5克。
![]()
他们盯着屏幕,却忘了尝尝锅里的味道。我忽然想起,我和老伴刚结婚时,在筒子楼的公用厨房里,他笨手笨脚地帮我生火,我炒菜咸了淡了,他也总是乐呵呵地吃完。那些充满了烟火气的、手忙脚乱的日常,恰恰是婚姻最初磨合的印记。
![]()
时代变了,婚姻的“面子”从缝纫机变成了智能家居,光鲜亮丽,高效便捷。但我总在想,婚姻的“里子”变没变?那些需要共同面对的困境,那些需要相互体谅的瞬间,那些需要耐心“缝补”的情绪裂痕,真的能被机器一键解决吗?
![]()
或许,内核从未改变。无论是缝纫机的“哒哒”声,还是机器人工作的“嗡嗡”声,都只是婚姻生活的背景音。真正的核心,永远是那两个愿意在一起,共同面对生活琐碎、分享喜怒哀乐的人。工具在进化,但婚姻的本质,依然是两个独立个体的深度联结与漫长磨合。它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程序,而是不完美的我们,在柴米油盐中,修炼出的那份包容、理解和携手一生的智慧。从“手动”到“自动”,变的只是方式,那份需要亲手编织、用心维护的情感内核历久弥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