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余幅行书佳作纷至沓来,墨香与竞技的炽热气息在空气中肆意交织。
![]()
11月8日,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迎来备受瞩目的行书评审环节。行书以4637件的投稿量傲然领跑,在全部参赛作品中占比达24.2%,其中中国书协会员的作品就有719件,足见行书在书法界的热度与魅力。
![]()
此次评审团队堪称“豪华天团”,由吴东民担任组长,柯云瀚、范硕等8位书法名家联袂坐镇。尤为引人注目的是,86岁高龄的书法家金伯兴欣然参与,为这场评审增添了厚重的历史传承感。
如此强大的评审阵容,不仅确保了评审的专业性,更从多元视角展现了书法评价的丰富内涵。毕竟,书法评审向来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名家们独特的审美眼光本身就是一种权威的尺度。
![]()
评审过程采用了独具匠心的两轮筛选机制。首轮评审中,每组配备两位评委,只要有一位评委认可,作品便可顺利晋级;随后,对首轮落选的作品进行交叉审核,最大程度避免优秀作品被“遗珠”。
这一机制设计得极为巧妙——既充分尊重了书法艺术的主观性,又为那些风格独特的作品提供了二次展示的机会。书法艺术本就讲究百家争鸣,怎能让单一的审美标准“一锤定音”呢?
在评审标准方面,聚焦于五大核心要素:取法传统是否纯正、笔法是否灵动多变、墨色是否有丰富变化、章法是否气韵生动、创作是否富有才情。坚决抵制过度拼贴的浮夸之风,回归书法艺术的本质,这一立场赢得了众多书法爱好者的赞赏。
行书投稿量位居榜首并非偶然。它在楷书的严谨法度与草书的奔放自由之间,找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堪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黄金结合点。
回顾行书的发展史,从王羲之那飘逸洒脱的《兰亭序》,到颜真卿饱含悲愤的《祭侄文稿》,一部部经典之作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书法艺术的天空。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技艺的精湛展示,更是书家内心性情与所处时代精神的深刻共鸣。
经过近四个小时的紧张评审,463件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当天下午,这些作品与719件中国书协会员的作品同台竞技,继续争夺复赛资格。
严谨细致的评审流程背后,是对每一位创作者心血的尊重与珍视。在这个既考验技巧又考量性情的赛场上,真正的笔墨精神必将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书法竞技,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技术较量。那些能够在传统中汲取养分、在点画之间展现时代脉搏的作品,才能真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走得更远。
今天的评选,无疑是在为这个时代的行书艺术书写最真实、最生动的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