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杭州笕桥小学门口的一幕在网上吵翻了天。
一段 50 秒的视频让“礼仪教育”和“形式主义”这两个词再次被推到了公众面前。
视频里,戴着值周绶带的小学生们整齐地站在校门口两侧,每当有老师开车进校园,孩子们就齐刷刷地敬少先队礼,还高声喊着 “老师好”。
短短一分钟里,十辆汽车接连驶过,孩子们就重复了十次敬礼和问候,可视频里绝大多数车辆都是车窗紧闭。
老师们要么目视前方直接开进去,要么只是在车里轻轻招下手,连窗户都没摇下来。

![]()
这事儿一传到网上,网友们的评论就像炸开了锅。
有人觉得是培养孩子礼貌,更多人却吐槽这根本就是形式主义,把好好的礼仪教育搞变味了。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学校一开始的回应挺硬气,说学生敬礼都是自愿的,不是学校强制要求。
孩子们本来就有礼貌,老师们也都在车里回应了,只是可能因为车窗反光或者拍摄角度的问题没拍着。
学校还解释,学校就一个校门,门口的路还是断头路,要是老师停车摇窗回应,肯定会造成交通拥堵,实在是没办法做到人车分流。
更有意思的是,校方还说视频是 “片面拍摄”“恶意剪辑”,已经报警处理了,觉得本来是积极正面的校园文化,结果被说得不堪,让孩子们都受了打击。
![]()
可网友们根本不买账。
很快就有人找出了学校 2024 年的德育工作计划,里面明确写着 “值周岗需引导学生向师长问好,展现校园礼仪”。
还有家长晒出了班级群通知,说 “本周值周班级需组织学生在校门口迎接教师入校”,这些证据直接打了校方 “自发行为” 的脸。
没过多久,上城区教育局就发布了通报,明确说学校确实存在问题,已经严肃批评了校方负责人,还要求立即整改。
![]()
![]()
这下学校的态度也软了下来,开始忙着优化校门口的交通,要增设减速带和隔离栏,还明确要求老师以后得摇窗回应学生的问候,不能再让孩子们的热情白费。
其实这事儿之所以能引发这么大的争议,核心就是大家对 “尊师重教” 的理解不一样了。
有一部分网友和家长觉得,现在的孩子有时候对长辈不够尊重,学校搞这样的礼仪教育,能让孩子从小养成礼貌的习惯,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没什么不好的。
就像有位退休老师说的,以前学生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鞠躬,老师也会回礼,现在的孩子连基本礼仪都快忘了,学校提醒一下也没错。
但更多的人还是觉得这种做法太离谱,网友们的评论一针见血:
“车窗关上的瞬间,关掉的是孩子对尊重的期待”“真正的尊重是面对面的微笑问候,不是对着一辆车敬礼”。
大家质疑的不是 “尊师” 本身,而是这种单向的、机械的礼仪形式。
孩子们冒着寒风提前到校,一遍遍重复着敬礼和问候,却得不到对等的回应,这到底是培养尊重,还是训练顺从?
有家长吐槽,孩子为了 7 点 40 分到岗,每天得提前半小时起床,冬天天还没亮就得出门,就为了站在冷风里给老师的车敬礼,还不如多给孩子留十分钟睡觉时间。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形式化的训练可能会让孩子误以为 “尊重” 就是对权力的服从,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待,这跟我们想要的礼仪教育完全背道而驰。
![]()
其实类似的事儿这些年也发生过不少,都围绕着 “形式主义礼仪” 吵得不可开交。
有个中学曾经要求学生每天早上在校门口给老师鞠躬 90 度,结果有学生鞠躬时没站稳摔了一跤,最后迫于压力取消了这个规定。
还有一所小学让学生给老师端茶倒水,被家长质疑这是在培养 “仆人意识”,好好的尊师重教变成了伺候人,最后也不了了之。
这些例子都说明,礼仪教育一旦偏离了 “真诚、平等” 的核心,就容易变成让人反感的形式主义。
就像有网友说的:
“以前我们见到老师,主动说声‘老师好’,老师也会笑着回应‘你好’,那种自然的互动,比任何刻意的仪式都让人觉得温暖。”
说到底,礼仪的本质是双向的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表演。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礼仪教育也该是这样。
孩子们发自内心地问候老师,老师给予真诚的回应,不管是摇下车窗说声 “早”,还是下车点头致意,这种互动才能让孩子真正明白尊重的意义。
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地执行敬礼的动作,老师却毫无反应,这不叫礼仪,叫走过场。
而且学校所谓的 “硬件限制”,其实也不是不能解决的难题。
就算只有一个校门,道路狭窄,也可以通过错峰入校、设置临时停靠点、老师提前到校等方式来优化,没必要让孩子们在寒风中一遍遍重复没有回应的问候。
这次教育局的整改要求也说到了点子上,不仅要优化交通管理,更要深化礼仪教育的引导,让学生理解礼仪的核心内涵,而不是机械执行形式。
这提醒我们,真正的礼仪教育,不是教孩子怎么 “表演” 礼貌,而是让他们在日常的相处中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比如让值周学生负责维持校园秩序、帮助同学、引导新生,这些实实在在的服务,比对着车辆敬礼更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礼貌素养。
而老师的言传身教更重要,课堂上的耐心辅导、课后的平等交流、见到学生时主动问好,这些细节传递的尊重,远比一场形式化的仪式更有力量。
![]()
现在笕桥小学已经调整了值周安排,把校门口的迎接环节改成了 “校内礼仪引导”,教育局也在全区范围内排查类似问题。
这场风波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留给我们的思考还没结束。
尊师重教是我们的传统美德,礼仪教育也是校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们不能让这些美好的东西变成僵化的形式、应付检查的 “形象工程”。
教育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塑造。
当孩子们的真诚问候能得到温暖回应,当礼仪不再是机械的动作而是内心的表达,当尊重成为师生之间自然而然的互动,这样的礼仪教育才真正有意义。
就像网友们说得好:
“我们要教孩子尊重老师,但更要教孩子懂得,尊重是相互的,不是卑微的讨好;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礼貌,更要保护孩子的真诚。”
希望这次事件能给更多学校提个醒,摒弃形式主义,回归教育的本质,让校园里的每一份尊重都发自内心,每一次互动都充满温度,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懂礼貌、明事理、有温度的孩子。
毕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学会如何尊重他人,也懂得如何赢得他人的尊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