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日,奥运冠军全红婵因身体原因退出全运会个人赛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据悉,全红婵放弃全运会女子单人十米台角逐,只参加团体和双人比赛。
全红婵高挂免战牌,无疑让万众瞩目的全红婵VS陈芋汐史诗大战泡汤。
其实我们从全红婵所报项目中也可以窥探出一些端倪,如果全红婵真是伤病严重,双人可以比、团体可以比,偏偏单人不能比,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前段时间全红婵饱受一些网络黑粉的攻击,说她形体变化,说什么她饮食不克制,没能过好发育关,后面成绩注定不行等等。
笔者猜测全红婵放弃全运会女子单人十米台角逐,很大原因是被无端网暴后的心力憔 悴 。
在跳水领域,她已经拿过了奥运跳水历史上全部的满分。所有该拿的荣誉拿过了,该有的掌声和风光都享受过了。
![]()
或许全红婵这次退出个人赛也是一种急流勇退吧。虽然现在谈不上是她的巅峰时期,但这个时候选择暂停或转身,总需要莫大的勇气与智慧。
毕竟人这一生啊,不能一直高光。“功成身退”或许是对全红婵最好的保护。
其实,这种“功成身退”的智慧,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早有深刻的演绎。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那些在历史关键时刻懂得适时退场的智者,他们的选择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
正文
范蠡:从复国功臣到隐逸商人,最完美的急流勇退
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攻破吴国都城,夫差自刎而死,时年55岁。
历经二十余年卧薪尝胆,越王勾践终于实现复国大业。
在这个胜利的巅峰时刻,一位关键人物却悄然收拾行装,留下一封辞别信,乘一叶扁舟消失在太湖烟波之中。
这个人就是范蠡,越国复兴的首功之臣。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 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 范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被史学界称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经营之神、商家鼻祖,被中国民间恭奉为“文财神”。也是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父仇,大举进攻越国。越军战败,勾践被迫向吴国求和,并舍身入吴为质。
在吴国的三年里,范蠡始终陪伴在勾践身边,为他出谋划策。虽然是上下级关系,但是这也可以算是共患难的生死之交了。
三年后,范蠡终于随勾践回到越国。范蠡为越国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战略。
经过多年的修生养息,越国的国力已然超过了吴国。随后在越国的复国与复仇之战中,范蠡堪称第一功臣。
在群雄称霸中,范蠡又辅佐勾践扬威东方诸国,压了晋国、齐国等一头,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
勾践(网图,侵删)
如此功勋卓著的能臣却在人生最高光的时刻选择急流勇退,这是为什么呢?
他曾对另一位功臣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可与其患难,不可与其安乐。”
范蠡的退,是建立在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上。
历史证明了他的预见。留在越国的文种最终被勾践赐死,而范蠡却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春。
范蠡隐退后,并没有消沉。他先到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由于善于治理产业,他很快就积累家产数十万,成了一个大富翁。
齐国人觉得他很贤明,就将他推荐给齐国国君,让他担任相国。
范蠡却感叹:“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大体意思是“居家就能达千金之富,居官就能做到卿相,这是普通人所能达到的极点了。一个人拥有财富又享有盛名,这是不祥的。”
他再次归隐,散尽家财,来到陶地(今山东定陶),自称陶朱公。凭借非凡的商业头脑,“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成为富甲天下的商圣。
范蠡的退,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转换。他从政治舞台退场,却在另一个领域开创了新的传奇。
张良:从“帝者师”到“神仙客”
刘邦在打下天下后,曾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张良,这位为刘邦打下大汉江山的首要谋士,以其神机妙算被后人尊为“谋圣”。
然而,在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天下底定之后,张良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张良以体弱多病闭门不出为由,逐渐淡出政治中心。
在汉初的残酷斗争中,他很少参与谋划,恪守着“疏不间亲”的遗训。
![]()
张良性格温润谦和,善于洞察人心,懂得审时度势,在刘邦集团中始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他将自己的精力转移到了修道养生之上,开始追寻一种超脱尘世、宁静淡泊的生活方式。
或许这种“修道养生”只是借口,而他深思熟虑后的明智选择,他成功地从一个“帝者师”转型为“神仙客”,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使他得以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全身而退,不仅保全了自身,也保全了家族。
这种明智的退隐,使张良成为汉初功臣中少数得以善终的代表。
张良的退,体现了一种通透的人生智慧:知道在什么时候该进,更知道在什么时候该退。
郭子仪:功高震主而主不疑
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刻,郭子仪以一人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他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击败吐蕃入侵,被唐肃宗称为“再造唐室”的功臣。
郭子仪是唐朝中兴的大功臣,自古以来,立下大功之人鲜有善终。
郭子仪熬走了3个皇帝,历经4朝,最后活了85岁寿终正寝。
跟郭子仪同一时代的人,有许多是死于皇帝的猜忌。与一般功高震主的武将不同,郭子仪深谙“月盈则亏”的道理。
每当朝廷需要他时,他义无反顾;当危机解除后,他立即交还兵权,毫不恋栈。
史书记载,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
这背后的秘密,就在于郭子仪懂得适时进退。他深知自己早已功高盖主,功劳大到这种地步,郭子仪如果不能打消皇帝的疑心,等待他的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唐代宗时,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朝野震动,都担心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会借此生事。郭子仪却流着泪对代宗说:“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人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
他将本可引发政治地震的事件,轻描淡写地归咎于天命,消除了皇帝的疑虑。
这种以退为进的智慧,使得郭子仪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得以保全,享尽荣华,寿终正寝,被史家称为“完名高节,福禄永终”。
小议:
这些成功退场的历史人物,都不是简单的逃避主义者。
恰恰相反,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取得辉煌成就后,基于对人性、时局的深刻洞察,做出的战略性调整。
真正的急流勇退,往往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新旅程的起点。
他们的“退”,不是消极的退缩,而是积极的转型;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开始。
回到我们开头提到的话题。
客观地讲,全红婵当然不能上面三位历史重量级人物相比,但是她此次退出个人赛,不管是她的主意,还是另有高人指点,不得不说是一步好棋。
![]()
红婵退出单项比赛,大家理解。哪怕退出现在的跳水,大家也同样认同。
伤病叠加肉眼可见的心宽体胖,全红婵已经不适合从事跳水这一项运动,是该退役享受生活了。
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