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知名主持人、辩手)
“文科还有什么用?”
近几年,尤其是在ChatGPT和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一夜爆火后,类似雷霆万钧的质问在社交媒体上屡见不鲜。这几年选专业找工作,最受欢迎的是工科,尤其是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工科”如火如荼;然后理科也很不错,数学因与金融高度相关而越来越热,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研究因能从根基上造福人类而颇受敬仰;医科虽不及前些年那么火爆,但也保持着持续的受关注程度,毕竟人命关天;而人文社科?文学渐行渐远,历史隐入尘烟,哲学保持了多年不食人间烟火的冷酷造型,法学热度下滑,就连之前稍微火一点的新闻专业近两年也是饱受争议,如果不是考公考编的吸引力,整个文科形势怕是愈发严峻。
观念会直接影响行为。哈佛大学2023年秋季学期,本科生学院取消了至少30门课程,涉及20多个系。其中大多数课程都与文科专业有关,而历史和文学系受到的影响尤其显著。复旦大学2025年文科招生人数锐减至20%,复旦大学校长回应称生源在萎缩,社会需求也在萎缩。从社会认知到岗位需求到专业设置,文科正加速滑落。问出那句“文科还有什么用?”并不让人吃惊,似乎只是大家的心里话被嘹亮的喊出。
近两三百年,这也不是人文学科第一次遭受这样的质疑了。事实上,科学进化之路,就是一步步夺走人文学科对这世界解释权的过程。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则为这一趋势重重踩下一脚油门。如果文科只是玩玩文字游戏,继续云遮雾绕地说些黑话,人类哪里干得过AI?是时候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了:“人文学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如果有,那个不可替代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在我的理解中,不同的学科,有各自的“元任务”,有一个终极落脚点,来抵达这个学科表象之下的某种本质。比如说工科。工科的元任务是围绕“目标”来展开的,工程师们会利用一切可行的技术路径和方式方法,来抵达某个既定目标,完成对物理世界的某种形塑,它的本质是目标导向的效率最大化;而理科则不同,它的元任务是围绕“数字”展开的,它需要将一切可感的外部存在“数字化”,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客观世界通约,以统一的数学规律为标尺,将凹凸不平、充满张力的外部世界展开成光洁平滑的数理逻辑。那文科呢?我个人的观点是,文科的元任务是围绕“意义”来展开的,人文社科的灵魂是“意义生产”。人类需要意义,任何时候都需要。或者可以这么说,对于智人而言,“意义判断”定义了这个物种的某种根本属性,它内在于“人类”这个概念之中。理科可以帮我们从基础科学意义上提供对这个世界终极规律的支持,工科可以帮我们到“那里”(撒哈拉的另一端、火星、可控核聚变或者AI越过奇点的那一刻),可是只有文科才能回答我们到底要到“哪里”去。经由概念生产和思辨,最终抵达意义的彼岸,在后神学时代,文科是那唯一的渡船。
可问题也出在这里。近些年,人类似乎越来越不需要意义。数字统治了世界,资本撕碎了时间。科学已将几乎所有外部物理存在翻译成了数字,颜色是波段,温度是粒子运动速度的快慢,听觉是震动是赫兹,嗅觉也不过是气味分子浓度的差别,世界已被抹平了差异般平滑,一切在同质性的世界里,计算就好;而主观存在里的价值世界呢?巧了,也有一套数字系统——金钱,度量和统摄了几乎所有的价值。我们在为什么而努力?——“搞钱!”深圳人民的口头禅响彻四海。宏大叙事离年轻人越来越远,超越性价值仿佛只在记忆中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哲学热、文学热恍如隔世,当代年轻人上班时异化成生产要素,下班后凝结成消费画像,好容易有点空闲时间,一头扎进手机的数字世界里(又是数字!),短剧、团播、直播带货,喧嚣吵闹得让人麻木,可记住:永远没有人回头看一场昨天的带货直播——这是个没有回看的世界,因此这里没有“过去”,也就对称地没有了“未来”,这里只有当下,全是当下,人只活在此刻,这里是只剩下“现在进行时”的世界,在这些断裂的点状时间中,大家挤在一个又一个的情绪泡泡里,饥渴的寻觅着“情绪价值”,或是在被公式锻造的“段子世界”里爆笑如鹅,或是在被立场刺激的“愤怒世界”里暴跳如雷,或是在被批量生产的“情感世界”中挥泪如雨,但逃不开成为流量的提供者,成为数据劳动的隐形生产者,最终在那个占领了你情绪心智的消费领域挥金如土,一觉醒来却觉得空空荡荡还嗡嗡作响,蓦然回首,空虚如昨,孤独如旧,但你却又无处可躲,无路可逃,在命运的循环中缓缓再次举起手机,任由多巴胺的海浪冲刷着你,欲望的漩涡沉沦着你,人成为了失去时间感的情绪触发装置,至于什么意义?太复杂太费脑子了,太空虚太骗人了,意义是啥?能挣钱吗?能帮我们拥有一个稳定的好工作吗?如果都不行,别给我整那些虚的,思考得再多,毕业了换不来个好工作,收入达不到十几K几十K的,这样的专业你学它干啥?
悲哀之处就在于,人竟然无法完全说服自己,只活在当下。还是有夜深人静,还是有形单影只。孤岛周边夜幕低垂,无意义的虚空深不可测,于是抑郁症、焦虑症、狂躁症、双向情感障碍成为了时代症候。人还是需要一些能超越时间的东西。人也需要一些能超越钱的东西。人甚至需要一些能超越生死的东西。文科,需要提供一份答案榜单。当你的人生里有样东西,多少钱你都不换的时候,你的尊严之火重燃,你的生命开始有了笃定的力量;当你有个价值,你甚至愿意付出生命去捍卫的时候,你与某种伟大同在,你获得了超越时间超越死亡的力量。
世界像个巨大的钟摆,来来回回。从存在主义到新自由主义,在后现代无止境的解构和祛魅中,人类关于新的价值共识和新的意义高地的需求从未如今天般迫切。这个世界还需要文科吗?太需要了。我们亟需这世界上最聪慧的一批大脑,用手术刀般的时代批判、登高望远的全局视野、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晓畅逻辑、妙到毫巅的语词嗅觉和一针见血的概念生产,来更新接下来人类在AI文明时代的意义榜单。人文社科不是圈地自嗨内部空转,更不是故弄玄虚云里雾里,玩符码游戏?别忘了,大语言模型对这个世界的信息获取百分之百基于符码。什么?你担心AI把意义创造的工作也接手了?我个人的观点是,暂时不用太担心这个领域。AI的符码生成足够优秀,速度快成本低质量高,能模拟人的观点生产,甚至能揣摩你的心意,生成出足够真实的思维结构和情绪表达,但请注意,它的本质,依然是一个大号的“概率计算器”,来计算下一个最大概率出现的token,它再模拟情绪感受,也永远无法“真的”感受到情绪;它以符码为桥认知这个世界,但符码与符码的缝隙里,那言语之外流淌着的细腻和丰富它永远无法触达;即便是在符码内部,它的确可以全面描绘出世间所有语言中“红”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但它永远无法真正的“看见”红色。缺乏复杂的感官系统完成“在场性”的具身体验和情绪反馈,无法产生真正的独立主体和意向性放射,缺乏意识,更缺乏对意识的意识,因此,至少从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技术路径来讲,意义生产,依然是人类的独属荣耀。只有人,通过这颗蔚蓝星球上几十亿年所进化出来的一整套无比精密的碳基结构,成为已探明的宇宙中漫天星河闪耀里唯一确定的意义尺度。
不要辜负这份独一无二的馈赠。
如此量级的极小概率事件竟然被人类碰上,咱们就别只活在钞票和欲望里,别只活在数字和计算里呗,回头听听文科关于意义遥远的呼喊,人生不仅要吃个好饭,买个好车,要个好面儿,也要爱个好人,做些好事,睡个好觉。回望过去有意义,望向未来有盼头,低头当下有快乐,愿每个人都能走出点状时间观,逍遥地活在自己连续性的生命之河中。
来源:中国日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