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就业分两个大方向,每个方向下面还有三个小方向,两个方向之间几乎是不互通的。一旦选错,换赛道的成本非常高。
第一个大方向是计划经济方向,也就是体制内。在这个方向里,理工科生是主力军,但不是说理工农医就能稳定,而是要看你学校好不好、地点高不高、政治面貌、简历干不干净。
这个方向下,就业最好的是学历和院校都很顶尖的那批人,他们能进的地方很少,但含金量极高,比如科研院所、高校实验室、航天军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电力、国家交通等。这些地方不看市场,不拼客户,拼的是技术底子和政治可靠性。
你做的可能是基础研究,也可能是国家项目的某个模块,比如人形机甲上的信号传导功能。工作稳定,待遇体面,社会地位高,但自由度几乎为0,是体制内最核心的那批工程师。
中间层就业的是那些硕士和不错本科出身,但没进到核心系统的群体。他们在体制内是干活的主力,去设计院、电网、通信局、地方国企搞项目等。表面上看稳定,其实压力也不小:项目周期长,出差频繁,写报告、做图纸、算数据、盯进度全靠熬。你越能干,越容易被派出去,结果工资差不多,奖金没多少。真正的晋升要么靠编制,要么靠机会,拼努力不够用,你越老实,努力就越不够用。
最底层是学历一般、院校一般的工科生。这部分人数量最多,很多人进了央企,但只是挂名,没有编制,干的活是真干活,签的合同是外包。项目一完,岗位清零,明年还得重新签。5年干下来,能熟练上手各种报表、方案、图纸,但薪资不涨,岗位不变。这一层入职率高,但离职率也奇高。我这里每天都能收到无数个央国企的招聘岗,基本就是培训一下就能进,约等于点击就送。
第二个大方向是市场经济方向,也就是企业体系。市场端不讲身份,只讲效率,你能解决问题,就能留下来;你不能解决问题,就得走人。
最上层的是头部企业的工程师群体,比如芯片、人工智能、自动化、光电、新能源、工业软件等行业。他们拿着高薪,做着高强度的项目,三年能换三家公司,五年能晋升主管,十年能带领团队。
这类岗位要求极高,要懂技术、懂逻辑、能做方案,也要能抗压。学历不是决定因素,院校档次才是,因为项目经理才能帮你进入面试,而普通院校的话,没有企业能看得上对应的项目经理。
中间层是中型民企、区域龙头、制造业、医疗设备、教育科技、工程咨询这样的企业,这是理工科最主流的就业岗。岗位多,门槛适中,只要你不累到主动辞职,稳定性就会很强。只要你愿意干事,有耐心,肯学习,就能从工程师做起,3到5年就变骨干。虽然比不上大厂光鲜,但生活质量会更平衡。
最底层的是低门槛的技术与销售岗位,比如安装调试、设备维护、质检、售后、技术销售、项目跟单等。这些岗位不看学历,看能不能出差,能不能抗压。有的人在这里沉淀技术,几年后做项目经理;有的人转销售,反而收入会更高。
最终总结一下:在计划经济方向上,理工科比文科生岗位多,因为文科生的岗位太稳定,导致无人离职;而理工科得是自己能熬下来,不主动离职。但在市场经济上,情况开始反转。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