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想要取代中国的印度,竟被全球资本无情抛弃了!
近日,路透社报道,印度的外资撤离规模已高达170亿美元,创下近年新高。可就在2023年,印度还被视为外资新宠,吸引了200亿美元流入。
那时莫迪高调喊出要取代中国,立志让印度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如今却沦为亚洲外资撤离最狠的市场,单是美国基金就撤走10亿美元。短短两年之间,资本的态度天翻地覆。
![]()
而印度现在的处境,其实都是自己造成的。
当初,莫迪为了吸引外资,开出了一系列诱人的条件:包括减免汽车、电子、半导体等行业税收;放款审批、简化外资建厂的手续流程;大肆宣传之下,苹果、戴尔、福特等巨头纷纷落地。印度的“世界工厂梦”,看起来似乎真的要成真了。
但好景不长,现实就给了所有人当头一棒。印度看似热闹的制造业扩张,开始暴露出根本性的问题。
他们的人力成本虽然低,但效率低下,生产效率比国际同行低40%,且订单延误率高达25%,不少外企反映,一条产线要上正轨,磨合期比在其他国家整整多出一倍。
此外,印度的基础设施也在拖后腿,经常性的停电,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企业只能自掏腰包买发电机维持生产,这一项就让成本又高出12%。更别提慢得惊人的物流速度和集装箱周转率了,对外资来说,这简直是“贪便宜吃大亏”。
最奇葩的是,莫迪要求进入印度的外企必须把技术交给本地团队,才能开展后续的工作,可一旦真教会了印度就立刻翻脸,给外企提高关税、补贴本地企业,把外企逼得节节撤退。
![]()
日本就在这件事上吃过闷亏。当年,日本企业推出了减重制品“肠-益-维”,凭借“肠道减重”的全新理念,一度在全球减重领域崭露头角。
据悉,其核心是研究团队在百岁老人肠 道中发现的AKK 菌。实验表明,连续补充AKK 菌两个月后,肥胖人群体重平均下降2.6公斤,腰围缩小1.6厘米。在诺贝尔奖得主兰迪·谢克曼的指导下,团队还添加了诺奖物质亚精胺,该物质可吞 噬肠道老 化因子,帮助养成不易反弹的“易瘦体质”。
印度得知这项技术后,立刻发出邀请,而日本为拓展南亚市场,也欣然同意。然而合作刚开始,印度就要求必须将生产工艺传授给本地工人,“肠-益-维”团队以独家专利为由拒绝了。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印度市场上突然出现了大量类似的减重品。虽然印方极力否认盗用,但这些仿品和“肠-益-维”的技术路线如出一辙。无奈,日本企业只能选择撤资。
如今,它虽然已经依靠亰D 东逐步打开了中国市场,但是那次教训也让他们明白,并非所有市场都值得信赖。
就连新加坡盛宝银行的首席投资策略师查纳纳都说:“在印度做生意,法务团队比投资团队还忙!”
![]()
据说前段时间,莫迪还要求苹果按照“全球营业额”缴税,金额高达300亿元。虽然最终没能成功,但印度这一连串操作,已经彻底耗光了外企的耐心。尤其在印巴冲突之后,美国也看明白了,印度不是战略伙伴,而是拖油瓶。
不久后,特朗普便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并上调签证费用,直接重创印度最依赖的软件外包产业。大量外包人员被迫撤离,项目延期、订单接连流失。
这场连锁反应,对印度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卢比兑美元汇率应声下跌3.7%,资本市场一片恐慌。莫迪紧急取消外资持股限制,还放宽贷款条件,但仍没能挽回外资撤离的势头,仅数日内,又有12亿美元外资离场。
不过,这些撤离印度的外资,又纷纷转投了中国。根据中国商务部2025年第三季度外资报告,今年前10个月,中国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6.2%,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从印度转移而来。
在全球产业链重新洗牌的当下,中国是最稳定的一环。这里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体系,从原料供应到终端生产,每个环节都能高效衔接。而稳定的营商环境、成熟的生产体系,让这些外资企业能放下顾虑、长期发展。
![]()
今年,特斯拉在上海追加投资建设储能工厂,巴斯夫在广东扩建化工基地,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选择把新项目落在中国。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实力早已不止于生产。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高科技领域的突破,让中国从“世界工厂”逐步走向“世界智造”。
印度以为,靠着低价劳动力和一些税收优惠,就能复刻中国的崛起之路。但中国的底气,在于强大的体系和执行力,也正因如此,当印度被资本抛弃时,中国能成为最大的赢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