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皇权旁落,朝纲日益败坏,地方军阀拥兵自重,黄巾起义虽被镇压,但汉室江山早已名存实亡。随着董卓挟天子迁都长安,焚毁洛阳,各路群雄相继组成反董联盟。乱世之中,一代枭雄曹操崭露头角,从此 “挟天子以令诸侯”。此后刘备入主西川,建立蜀汉政权;孙策、孙权兄弟据守江东,得周瑜辅佐,建立稳固基业,自此三分天下的格局形成...
三国(220-280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虽然中原大地战火纷飞,但是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却从未停止。在这一时期,我国周边存在多个独立政权或部落联盟,它们与三国政权既有交流合作,也有冲突对抗,同时它们与魏国、蜀国、吴国的关系也各有不同,这些国家在当时共同构成了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接下来文中将按照地缘关系将我国周边的邻居大致分为以下几块:
![]()
【 高句丽 】
高句丽(公元前 37 年 — 公元 668 年),据《后汉书・东夷列传》《三国史记》记载,高句丽始祖朱蒙(东明圣王)是夫余王的 “庶子”(一说 “旁支王子”),因母系地位低微、受嫡子排挤,率亲信(包括属臣、工匠)从夫余出走,建立高句丽,初期为汉朝属国,定期向汉廷朝贡,国王由汉廷册封,中原文化(汉字、儒家典籍、铁器技术等等)通过辽东传入,奠定其文明基础。
![]()
高句丽的王朝历史始终与中原政权紧密的绑定在一起,双方的关系也是随着实力的此消彼长而波动。
公元228年,魏景初二年,辽东地方割据势力统治者公孙渊暗通吴国反魏,魏国派老将司马懿为主帅,毋丘俭为副帅,率兵四万攻打辽东地区。与此同时,高句丽与曹魏政权开始了接触,在曹魏政权统一北方之后,高句丽与曹魏政权有着密切的沟通并保持的友好的姿态。
此后到青龙三年(公元235年),东吴派使者来访高句丽,力图联手高句丽共同侵袭辽东地区。后来高句丽与吴国的这种私通关系遭受到了曹魏政权的强势制约。至正始三年(公元242年),高句丽统帅突袭辽东地区,这次军事行动使得曹魏政权感到压力,这也成为了征伐高句丽的直接原因。曹魏并未让高句丽的威胁长期存在,通过军事征讨和外交手段,有效地削弱了高句丽的侵扰。
《三国史记·高句丽·东川王本纪》记载:
在毋丘俭征伐高句丽时,高句丽“王将步骑二万人,逆战于沸流水上,败之,斩首三千级。又引兵再战于梁貊之谷,又败之,斩获三千余人。 王谓诸将曰:“魏之大兵,反不如我之小兵。毋丘俭者,魏之名将,今日命在我掌握之中乎?乃领铁骑五千进而击之。俭为方陈。决死而战,我军大溃,死者一万八千余人。王以一千余骑奔鸭绿原”。
正始九年(公元248年),高句丽东川王经过战争和惊吓之后,遂病死。
![]()
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高句丽忙于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力,一时无力向辽东地区用兵,其对辽东地区进行扩张的势头受到遏制。
隋亡后,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复四郡,终于在公元668年灭亡高句丽,一部分逃入百济,新罗。百济,据说是高句丽贵族所建立的国家,后来唐也灭亡了位于朝鲜半岛的百济。
【 夫余 】
夫余(约公元前 2 世纪 — 公元 494 年),又称扶余,是东北亚最早建立成熟政权的濊貊系(春秋战国至秦汉同时期,在牡丹江流域生活着的古夫余族)民族之一,早于高句丽约一个世纪兴起,核心活动期贯穿两汉至南北朝,最终被勿吉(靺鞨前身)与高句丽联合攻灭,存续超 600 年,是东北古代史上 “立国久、文明程度高” 的代表性政权。
“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这段出自《史记·货殖列传》的史料,是对东北地区第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夫余国的最早记述。《后汉书·东夷传》载“夫余国,在玄菟北千里”。玄菟郡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设立,说明至少在公元前108年夫余国已经存在。
![]()
《史记·货殖列传》(《武英殿二十四史》版本)对夫余的记述
夫余国长期向两汉和曹魏、晋称臣,官职 "马加"" 牛加 " 直接照搬中原军制,连城墙都按汉式夯土技术建造。
夫余在曹魏政权时期受幽州刺史及护乌桓校尉管辖,其朝贡活动由玄菟郡、辽东郡节制。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继位,夫余遣使称臣纳贡,正式确立藩属关系。
夫余继承汉代朝贡体系,王室葬仪使用的玉匣由曹魏玄菟郡保管,国王印绶亦受中原册封。曹魏对夫余内政干预有限,但要求其履行属国义务,义务包括定期向曹魏朝贡,朝贡的物品涵盖了夫余国的特产,如优质的马匹、珍贵的皮毛、精美的手工艺品等。
当时,夫余国的文化也有自己的特色,他们有独特的丧葬习俗,“其死,夏月皆用冰。杀人殉葬,多者百数”。这种习俗在中原人看来十分奇特,也从侧面反映了扶余国独特的文化风貌。
总体来看,夫余国与曹魏政权形成了一种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夫余国的发展以及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鲜卑 】
西汉初期,东胡被匈奴击败后,鲜卑退保鲜卑山,世属匈奴奴役。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蒙古语族,鲜卑在三国时期逐渐崛起,成为北方一支强大的力量,此前,鲜卑由于在乌桓北方,一直没有同中原王朝产生联系。
![]()
公元181年,檀石槐去世后,鲜卑联盟失去了统一的领导,导致了内部的分裂。其中分裂集团之一的轲比能集团是分裂后势力最强的集团,控制了代郡和上谷等地区。
三国时期,轲比能志在统一鲜卑,所以为对刚建立的曹魏政权表示恭顺,轲比能向魏文帝曹丕贡献战马。
公元233年,轲比能集团吞并步度根部,统一漠南,对曹魏边境形成威胁。于是在公元235年曹魏 幽州刺史王雄密派刺客潜入鲜卑,最终暗杀了柯比能,随即鲜卑开始四分五裂,互相征伐,鲜卑各部族又进入独立发展的时期。
![]()
在整个拓跋鲜卑族的历史中,鲜卑索头部首领拓跋力微率部迁驻盛乐地区是一个大的转折点。从这时开始,拓跋鲜卑在与曹魏政权、西晋政权以及北方其他各族建立的割据政权的接触中,显示了其旺盛的发展势头,最后终于建立了雄据北方的北魏皇朝。同时,拓跋鲜卑在向西南发展过程中,对中原曹魏、西晋政权采取和好政策,亦是使拓跋鲜卑得以强盛的因素之一。力微与曹魏“聘问交市,往来不绝”。曹魏赠给拓跋氏金币缯絮,岁以万计。
直至隋唐以后,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
西域诸国主要包括鄯善国、于阗国、龟兹国、疏勒国、焉耆国和车师国等,这些国家通过朝贡名义归属曹魏管辖,但实际保持高度自治。
【 鄯善国 】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曾写"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里的"楼兰",也就是西域的鄯善国(shàn shàn guó)。
鄯善国乃“丝绸之路”小国,系由楼兰国改名迁都而来,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的罗布泊西面和西南面。
![]()
公元前 109 年的西域戈壁,风沙正卷着猩红的战旗掠过罗布泊。反复无常的楼兰国一边假意臣服大汉,一边暗中协助匈奴骑兵劫掠河西走廊的商队,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正被这颗 "墙头草" 死死扼住。汉武帝刘彻龙颜大怒,不满楼兰协助匈奴还抢掠汉朝商队,就派赵破奴将军统军剿灭过楼兰。后来匈奴归还的楼兰质子成为新的楼兰王后,便不愿归顺汉朝,经常阻断西汉与西域的往来联系。
公元前77年汉宣帝霍光派大汉朝有名的刺客平乐监傅介子,携金刺杀新楼兰王安归,刺杀成功后,楼兰回归,正式纳入西汉的疆域范围。楼兰便易名鄯善国,从此成为大汉戍守屯垦的重要边地,还专设了楼兰道,修建了烽燧群,隶属西域都护管辖。
曹魏黄初三年(222 年),疏勒与鄯善、龟兹等国一同遣使朝贡,标志着西域与中原中断数十年的联系重新恢复。曹魏在鄯善国设置西域长史,负责大规模屯田。西晋时期仍沿袭这一国策,还派驻大量军队,有力保障古丝绸之路上的客商往来。
但随着西晋王朝的衰落,鄯善国的西域长史在公元376年,也就是前秦灭掉前凉后,机构撤离,屯田制度随之废除。
到公元448年,北魏彻底消灭了鄯善国。
【 于阗国 】
于阗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 232 年 ,也就是战国时期,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于阗国是我国历史上国祚最长的一个附庸国 —— 长达1238年,堪称世界奇迹。
于阗国它位于西域塔里木盆地南缘,即今天新疆和田一带,这里北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依昆仑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节点。
![]()
公元前 60 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于阗国也随之归附汉朝,成为汉朝的属国。
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前,中原史书还没有于阗(前232—1006年)的相关记载。最早记载于阗的史籍是《史记·大宛列传》:“其北则康居中,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yū]弥、于阗。“此后,历代正史均对于阗有记载,清代改为“和阗”。1959年“阗”简化为“田”,“和阗”就成了“和田”。
三国时期,于阗国接受曹魏政权的册封,成为其藩属国,通过西域都护府与曹魏朝廷保持联系,进贡并接受指令。魏文帝曹丕在位时,这个掌控着丝绸之路南道的绿洲城邦,将在三国乱世中维系起中原与西域最坚韧的纽带。
1956 年洛阳市涧西区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的白玉杯,为这段关系留下了实物佐证。为洛阳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堪称难得的玉器珍品。
白玉杯杯身切割规整的和田玉料,需穿越千里戈壁才能抵达中原,而在战乱频繁的三国时期,如此精美的西域玉器堪称奇迹。这背后是于阗与曹魏的 "贡赐贸易"—— 于阗献玉、名马,曹魏回赠丝绸、漆器,敦煌太守仓慈任职期间更规范互市,让 "民夷翕然称其德惠"。
![]()
白玉杯的加工工艺十分高超,曲线流畅优美,抛光细腻润泽,简洁无装饰,更凸显超凡脱俗的大气
【 龟兹国 】
库车拥有“露天博物馆”之称,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延续时间最长、历史文化遗产类型最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库车古称也就是“龟兹国”,是我国唐代的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也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
![]()
东汉末年,天下群雄并起,但是对于西域的控制力并未丧失。曹魏黄初三年(222 年),疏勒与鄯善、龟兹等国一同遣使朝贡,标志着西域与中原中断数十年的联系重新恢复。。同时期魏文帝曹丕在西域置戊己校尉,将西域长史府治所迁到楼兰受其节制,进而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据《三国志・崔林传》记载,龟兹王派遣侍子来朝,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和丰厚赏赐。曹魏与龟兹之间保持着频繁的使节往来,这种互动不仅体现在朝贡活动中,还包括日常的政治交流,曹魏则通过册封、赏赐等方式维系这种关系。
从 220 年曹魏建立到 265 年西晋代魏,四十多年间,龟兹与曹魏的关系经历了从恢复到巩固、从政治军事为主到经济文化并重的发展过程。这种渐进式的发展为双方关系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 疏勒国 】
龟兹国的西邻是疏勒国,位于今新疆喀什地区。关于疏勒的名称,《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云︰“旧谓疏勒者,乃称其城号也。正音宜云室利讫栗多底,疏勒之言犹为讹也。”疏勒地处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交汇点,是中原王朝抵御西方势力的重要屏障。
![]()
曹魏黄初三年(222 年),疏勒与鄯善、龟兹等国一同遣使朝贡,标志着西域与中原中断数十年的联系重新恢复。
曹魏时期,龟兹仍为西域强国,但疏勒通过归附中原获得政治庇护,双方在曹魏的协调下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关系。此外,疏勒在抵御西突厥、吐谷浑等势力的渗透中,与中原王朝形成战略默契。
【 焉耆国 】
焉耆国(yān qí)最早建国的年代并不确切,《汉书·西域传》记载:“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去长安七千三百里”,由此可知焉耆国在秦汉时已经存在。最高领导人自称国王,由当地族人龙氏掌朝,以灌溉农业为主的城邦国家,法纪不善,政令不明,因此国力较弱,早期依附于匈奴。
![]()
后作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焉耆国在曹魏时期保持独立政权,但需向中原王朝朝贡。焉耆因实力逐渐强盛,兼并了尉犁、危须等小国,成为西域东部的重要势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4月12日成立焉耆专署。1954年6月23日撤销焉耆专署,分设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辖焉耆、和静、和硕三县)。
【 车师国 】
车(jū)师国是西域城郭国,西汉时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国都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
《史记 大宛列传》: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
这是《史记》中首次出现姑师的名字,也就是车师国的前身。
![]()
公元前108年,因为车师攻杀汉使,亲近匈奴,汉武帝派出将军赵破奴率军数万人攻打车师与楼兰,征服了车师并且俘虏楼兰王,车师与楼兰均臣服于汉朝。
车师是丝绸之路中道、北道的交汇点,曹魏与西域的商贸往来多经此地中转,中原的丝绸、铁器、铜钱经车师运往中亚,西域的马匹、玉石、毛织品经此传入中原。曹魏五铢钱在车师广泛流通,高昌故城出土大量曹魏时期五铢钱,部分遗址还发现中原风格的陶制容器、铁器农具,印证了经济交流的深度。
根据《汉书》的记载,车师后来又分裂出另外两个小政权:车师都尉国和车师后城长国,再后来四个车师政权又演变为六个,合称车师六国,分别是:车师前部、车师后部、东且弥、卑陆、蒲类、移支,这是后话了。
![]()
【 交趾 】
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先秦时期属百越地。
在诸葛亮《隆中对》中,曾有这么一句:“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文中提到的这个南海指的就是交州。
![]()
交州,乃是东汉时期设立的交州刺史部,下辖南海、苍梧、郁林、交趾(交 阯)、合浦、九真、日南七郡,约为今天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大部。
![]()
蜀汉末年,强大的曹魏政权一直对蜀汉虎视眈眈,绵竹一战,诸葛瞻父子虽奋勇抵抗,展现出了蜀汉臣子的忠诚与气节,但终究寡不敌众,壮烈牺牲。这一战的失败,无疑给蜀汉政权敲响了丧钟,成都城瞬间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很多大臣就主张刘禅躲到南中一带,蜀国的南中一带跟交趾也差不多远。而交趾在三国很多故事中,是一块很边缘化的地皮,显得一点都不重要。其实,这个不重要是在很多作者和读者眼里才体现出来的。可在三国时代那些牛人眼里,交趾的分量是很重的,这里气候炎热,土地肥沃,农业和渔业比较发达。
![]()
大将步骘
公元211年,汉献帝建安十六年,东吴孙权趁刘备西征益州之际,派遣大将步骘为交州刺史。士燮知道东吴的厉害,面对强悍的步骘马上就举双手投降。于是,交趾顺利进入东吴的版图。士燮(汉末三国时期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将儿子收至东吴为人质,并每年贡献当地宝物以维持其政权,孙权加封其为左将军。
![]()
红色箭头上面的是南中地区,下面是交趾
提到交趾,就不得不提到一场战役 -—— 晋吴交趾之战。
公元263年,魏灭蜀,标志着三国政治军事形势的剧变 —— 原有的三足鼎立骤变为南、北对峙。对魏(晋)而言,获得蜀地无疑使它在战略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不仅能从上游的益州顺江而下展开攻势,而且也能通过南中直接威胁到孙吴后方的交州地区,进而形成三面合围之势。恰在蜀汉灭亡当年,交州发生吕兴之乱,给魏(晋)入侵交州提供可乘之机。
![]()
晋吴交趾之战是在263年至271年发生于三国时期的魏(后为西晋)与吴国间争夺交州南部三郡的战役。
魏(晋)利用这次战争为契机,倚重蜀国降将,采取了“蜀人制交”之策,以蜀汉降将及南中大姓积极经营交趾等郡,出兵交州,对吴造成沉重打击;而孙吴陷入交州战争的泥淖长达八年,为收复交州失地付出代价甚巨,这场战争严重损耗了孙吴国力,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其灭亡。
三国时期周边的这些国家,它们与三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友好往来,或兵戎相见。它们的存在丰富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更加广阔的世界。当我们再回顾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不妨也把目光投向这些周边的神秘国度,去探寻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