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过程中,可能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时刻:
晚上催孩子写作业,他非常不耐烦;
周末孩子玩电子产品超时,怎么说都不听;
自己说的越多,孩子反而越“叛逆”.......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很可能是由于以下几点:
✅当兴趣变成交易,动机开始变形
“德西效应”里提到:外在奖励会削弱内在动机。当外在奖励成为主要驱动力时,内在的热情就会悄然消退。
就像我们为了鼓励孩子做家务,经常会用金钱奖励,但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陷入一种“不给钱,不劳动”的误区,反而得不偿失。
✅大脑被“外包”,自控力难以成长
自控力主要依赖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它如同行为的“总指挥”。而这一功能,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强化。
如果家长总是代为提醒“该写作业了”、“时间到了”,其实是在替代孩子大脑的“总指挥”发号施令。长期如此,前额叶皮层缺乏锻炼,自控力也自然难以发展。
✅越控制,越反抗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所有健康的生命体都有一个基本需求——自主权。
当孩子感觉自己的生命被完全掌控时,反抗就成了夺回自主权的本能。于是就催生出了各式各样的反抗行为:
做事拖延磨蹭,是一种无声的抗议;
对安排阳奉阴违,是一种隐蔽的对抗;
情绪容易点燃,一句话就引发争吵,则是直接的宣示。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家长该如何做呢?
1️⃣转变角色:把 “你必须现在写作业” 换成 “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业”,把责任还给孩子;
2️⃣借助工具:和孩子一起做可视化计划表,用计时器提醒时间,每周开家庭会议讨论规则,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
3️⃣小目标激励:把 “自律” 大目标拆成小目标,从整理书包这些小事开始,及时肯定孩子的小进步;
4️⃣做好后盾:孩子失控时别指责,把 “你又管不住自己” 换成 “需要帮忙吗”,让他知道失败后也能重新出发。
当父母不再大包大揽,将主导权还给孩子,或许才能让他们真正成长。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