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一个下午,彼时我身在天津市区,当时正是闹疫情的时候,离开这座城市,变成了一件需要反复斟酌、甚至有点困难的事情,
于是,我干脆开着汽车,朝着一个我从未涉足过的区域,也就是宁河区,漫无目的地驶去。而我的最终目的地,是一个在资料里偶然瞥见的名字,芦台站。
![]()
关于芦台这个地名的由来,流传着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一个与一千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有关的故事。
据说在贞观年间,李世民亲率大军东征高句丽,途经此地时,眼前是一片广袤无垠的芦苇荡,和难以通行的沼泽,大军行进受阻。
为了勘察地形、瞭望敌情,也为了给后续部队提供一个明确的坐标,他下令士兵们就地取材,利用随处可见的芦苇混合着泥土,在此处修筑起一座高高的土台,这座由芦苇构筑的平台,便成了后世“芦台”这个名字的源头。
![]()
或许他未曾想到,自己一个临时的军事决策,竟会为一个地方留下一个延续千年的名字。
历史的偶然性总是如此迷人,它不像精密的剧本,反而充满了即兴的创作,让后来的我们得以在断续的线索中,拼凑出那些早已消散在风中的过往。
![]()
当我最终抵达芦台站时,那种从历史想象中抽离出来的现实感,显得格外强烈,它完全不是我惯常认知中那种人潮涌动、广播声不绝于耳的现代化交通枢纽。
恰恰相反,它安静得几乎能让路过的人,听见自己心跳的回响,整个车站坐落在一片开阔的区域,一座略显朴素的米黄色站房建筑,静静地矗立在湛蓝的天空之下。
![]()
站房顶端,“芦台站”三个大字在阳光下清晰而沉稳,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宏伟的体量,就是那种上个世纪,常见的标准火车站样式,方方正正,敦厚可靠,带着一种被岁月磨砺过的从容。
车站前方的广场空旷无人,只有几辆零星停放的汽车,证明着这里并非与世隔绝,只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它这份不被打扰的宁静。
![]()
我绕着站房外围缓缓踱步,试图从它的建筑细节里,寻找到更多关于时间的痕迹、
这座车站诞生于中国铁路的黎明时期,作为中国最早的复线铁路,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京奉铁路,即北京至奉天(今沈阳)铁路上的一个重要站点。
![]()
芦台站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清末的蹒跚、民国的动荡和新中国的崛起,站房的墙体虽然经过了后期的粉刷,但从一些边角的处理和窗户的造型上,依然能隐约窥见那个时代的建筑风格。
![]()
站台上空无一人,只有几根水泥立柱支撑着简单的雨棚,雨棚的影子在地面上投下规整的几何图形,一切都显得那么井然有序,又那么寂寞。
我发现自己完全被这种极致的静谧所吸引,一个本应喧闹的地方,此刻却比一座郊野公园还要安宁,这种巨大的反差,带来了一种奇妙的体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