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耗电量激增、能源安全需求升级以及“双碳”目标倒逼,核电作为零碳基荷能源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核电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务院连续四年保持年均核准10台及以上核电机组的节奏,2025年4月一次性核准10台机组,总投资规模突破2000亿元。按照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预测,到2030年,我国在运核电装机容量有望达到1.2亿千瓦,成为世界第一。
![]()
核电产业正在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政策、技术和需求三重因素共同推动核电建设进入“超级周期”。
2025年4月,国务院核准5个核电项目共10台机组,其中包括8台“
”,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这是中国自2021年以来,连续第四年核准量保持在10台以上,标志着核电行业正式进入“加速跑”阶段。
政策背后的战略逻辑清晰。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70%,天然气超40%,核电作为“零碳基荷能源”,成为摆脱化石能源依赖的关键。在“双碳”目标下,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需达到25%,核电需要从当前4.7%的发电占比提升至10%以上。
技术层面,中国三代核电技术已实现100%国产化。此次获批机组中,8台采用国产三代技术“华龙一号”,彻底打破西方技术垄断。
装机规模上,中国在运、在建及核准机组达102台,总装机容量1.13亿千瓦,超越美国的93台(9400万千瓦)。
核电投资还呈现出强大的乘数效应。核电每1元投资可带动产业链4元产值,2000亿投资将撬动近万亿GDP贡献。这一投资规模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核电产业的高度重视,也为相关产业链企业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
![]()
核电产业链长且复杂,涵盖上游核燃料、中游设备制造及电站建设、下游运营维护等环节。一条完整的核电产业链包括:铀矿开采、核燃料加工、设备制造、电站建设、运营发电和后续处理等环节。
上游:核燃料与材料
核燃料是核电的能量来源,也是产业链的起点。天然铀在核燃料成本中占比约49%,在核电发电总成本中约占15%。
核心燃料为二氧化铀燃料芯块,由天然铀提炼而来。中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产业链,铀资源开发供应能力进一步夯实。
我国已建成南北两个铀纯化转化生产基地,新一代铀浓缩离心机研制进展顺利。目前拥有压水堆核燃料元件产能1400吨铀/年,重水堆燃料元件产能200吨铀/年,高温气冷堆元件产能已形成一定规模。
中广核矿业作为中国广核集团旗下天然铀贸易的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天然铀的开发和贸易。此外,中核集团掌控纳米比亚、尼日尔等海外铀矿,铀原料自给率超50%,有效规避国际铀价波动风险。
中游:设备制造与电站建设
设备制造是核电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技术壁垒高,市场集中度高。核电设备主要由核岛设备、常规岛设备、BOP辅助设备构成,设备投资约占机组总投资的50%。
核岛是核电站的“心脏”,负责热能的产生。核岛主设备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堆内构件、蒸汽发生器、控制棒驱动机构、主泵和主管道等,都是核安全级设备。
国内已形成以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哈电集团三大核电设备制造集团为主体,中国一重、二重和三重为主的大型锻件和反应堆容器制造集团。
东方电气是华龙一号主设备供应商,反应堆压力容器市占率70%,单台机组设备订单约30亿元。上海电气是蒸汽发生器龙头,2024年核电设备订单同比增长200%,毛利率维持在35%以上。
常规岛是核电站的“动力转换中心”,负责将核岛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常规岛设备包括汽轮机、发电机、汽水分离再热器等,主要参与方为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哈尔滨电气等。
电站建设环节,中国核建承担全国90%以上核电工程建设,2024年新签核电合同额突破500亿元。该公司掌握“双钢板混凝土屏蔽墙”等独门工艺,工期比国际同行缩短20%。
![]()
下游:核电运营与后处理
下游环节主要是核电站运营、电力销售以及乏燃料处理。我国具有核电运营资质牌照的企业仅有四家: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广核集团、国家电投和中国华能。
截至2024年底,58座在运核电机组由上述4家企业负责控股运营。其中,中广核位居第一,运营数量达到28座,占比48%;中核集团运营26座,占比45%;国家电投运营3座,占比5%;华能集团运营1座,占比2%。
核电运营效率持续提升。近年来,在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同类机组综合排名中,中国80%以上指标优于世界中值水平,70%以上指标达到世界先进值。
在乏燃料处理方面,中国已建成包括铁路、海路和公路等多种运输模式联运的乏燃料运输体系,形成了干湿结合的乏燃料中间贮存能力。广东阳江中低放固体废物处置场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放射性废物集中与区域处置相结合的格局正在形成。
![]()
随着核电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产业链各环节的投资价值逐渐凸显。从运营、设备到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均存在丰富投资机会。
核电运营商:稳健增长核心标的
运营商环节具有高壁垒、稳定回报的特点。中国核电(601985)控股在运机组25台,总装机2375万千瓦,市场占有率超40%,在建机组19台,预计2027年将迎来集中投产高峰。公司采用“核电+新能源”双轮驱动模式,连续9年分红比例超35%。
中国广核(003816)在运机组27台,装机超2600万千瓦,度电成本低至0.19元,ROE水平领跑行业。公司是“华龙一号”海外推广的核心载体,海外布局覆盖英国、罗马尼亚等市场。
核心设备商:技术壁垒支撑高毛利
设备环节受益于核电审批加速,订单饱和。东方电气(600875)核岛主设备市占率高达95%,全面覆盖四代堆核心装备,2024年核电业务营收120亿元,毛利率维持在42%的高位。
上海电气(601727)国内核电设备市场占有率超30%,深度参与“华龙一号”“CAP1400”等主流技术研发。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5%,净利润成功扭亏为盈,业绩改善趋势明确。
细分领域隐形冠军:高弹性标的
在细分领域,部分企业凭借专业技术构建了强大护城河。中核科技(000777)作为中核集团旗下核电阀门龙头企业,产品覆盖一、二、三级阀门,市占率超70%。2025年上半年核电阀门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毛利率超35%。
久立特材(002318)是核电管材领域龙头,核电用不锈钢管国内市占率超50%,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成功进入法国、韩国供应链。
![]()
未来趋势上看,核电技术正在向更安全、更经济、更多元的方向发展。第四代核电技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和核聚变成为未来焦点。
四代堆具有“固有安全性”,即在丧失所有冷却能力的情况下,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反应堆都能保持安全状态。钍基熔盐堆是国际公认最适配钍资源核能利用的堆型,契合我国钍资源丰富的资源禀赋。
2025年初,中国科学院建成2MWt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成为目前国际上唯一运行并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因其灵活性、模块化等优势,能够满足数据中心等对电力供应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场景。我国“玲龙一号”反应堆是全球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官方审查的三代轻水SMR,预计2026年投产。
核聚变研发也在加速。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创下我国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变三号”实现百万安培亿度H模。全球私营核聚变公司融资额增长,半数以上公司预期2035年前实现并网发电。
未来十年,中国核电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到2030年,中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有望跃居世界第一;到2040年,核电装机预计达到2亿千瓦,发电量占比约10%。东部沿海厂址作为稀缺战略资源,将成为核电布局的重点区域。而随着四代堆、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技术的成熟,内陆核电也有望取得突破。
对于投资者而言,核电黄金十年已至,产业链上中下游均蕴含丰富投资机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