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8日
是第26个记者节
每一段采访背后
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
每一帧精彩的画面
都有一位忠实的记录者
![]()
11月8日20:06
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
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主办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协办的
《好记者讲好故事》
2025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
将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
中国石油报社记者 李一蕾
生动讲述
石油工人打造高原输血站奉献的故事
看看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
有哪些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
中国石油报
,赞 71
石油新闻工作者们
风雨兼程、义无反顾
用笔记录
石油石化人能源报国的志气
攻坚克难的勇气
怀揣梦想、观照现实
脚踏泥土触摸时代脉搏
他们是记者
是石油工业发展的
见证者、记录者,也是参与者
哪里有石油工业的重大事件
哪里有能源行业的难忘时刻
哪里就会有石油新闻人的身影
![]()
现在让我们把镜头调转方向
来听听今天的新闻“主角”
石油新闻工作者们
讲述那些
令他们印象最深刻的经历
![]()
“国家需要,油田需要,我就干!”这是我采访大庆油田企业首席技术专家伍晓林时,他说的一句话,当然,也是我作为新闻人的心声。我时常会想起,那段我“追”着他采访的经历。
当时伍晓林获“2024年度集团公司杰出成就奖”,需要写一篇4000字报道,可我却“追”丢了人。那时他正在美国,我辗转要到他的微信号,顾不上时差,我说明采访诉求,随后“追”着伍晓林做专访,他日程全满,我硬着头皮恳请他抽出半天接受采访。专访完我带着摄影记者再次“追”着他拍照片,终于赶在除夕前一天完成拍摄。
后来伍晓林的徒弟告诉我,他夸我“有韧劲,稿子写得好”,这份认可成了我最珍贵的职业礼物,也让我相信,记者这一职业的分量,正是这样一步步“追”出来的。
![]()
2023年12月21日傍晚,气温-14℃,北风6级,我正在辽河油田金海采油厂采油作业三区,作为摄影记者跟随中控班班长孙家永处理压力变送器故障。凛冽的寒风像刀子割在手上、脸上,而我丝毫不敢犹豫,一边向他询问工作细节,一边调参数、找角度、按快门。手冻得失去了知觉,就揣在袖子里缓缓,脚发麻了就学爱尔兰人跳起了“踢踏舞”……
等到故障处理完毕,夜色如墨,看着远处的万家灯火,那一刻,我也对能源保供背后的那份担当有了更深的理解。
![]()
长庆油田采油五厂马家山东采油作业区地93-91井组,坐落于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姬塬乡张涝湾村,是当地环境最艰苦、海拔最高、距乡镇最远的井组。4年前,我和同事从西安驱车8个多小时后,见到了驻井人杨虎平。得知采访消息,这位工龄27年的汉子特意刮了胡子、换上崭新的红工衣。面对“工作苦不苦”的提问,他平淡回应:“总得有奉献、有牺牲,你不干、他不干,谁来干?”而谈及驻守大山最可怕的事,他只道出“孤独”二字。
当日下午,大风裹挟黄土,山顶冷风抽打铁皮屋“砰砰”作响,杨虎平已在此坚守十余年。在长庆油田,还有无数如杨虎平般的普通石油人,他们在偏远艰苦之地默默坚守,用奉献与牺牲筑牢国家能源安全的防线,又何尝不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英雄!
![]()
11月的川南地区,阴雨绵绵。这里是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去年我去到一个山包上的钻井压裂平台,现场云雾缭绕,操作工人冒雨站在硕大的罐体上,接过吊车运来的石英砂袋,在调整方向后刺破沙袋,石英砂注入罐体,周而复始。
一年间,这个画面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甚至梦境中。我看不清他的脸,更不知道他的姓名,当时,阴雨朦胧中眼前的巨物若隐若现,站在巨物上的人重复着固定的动作,不知疲倦。隔离了喧嚣的外界,时间会过得很慢。像山岭间钻井平台上不停旋转的钻杆,像压裂现场不停敲打螺栓的铁锤,像夜幕中输气管线的滋滋气流声。我觉得,那巨物上的红色工衣像一面旗帜,若隐若现,风雨中飘扬。
![]()
南海之滨,塔器巍峨,10月的北部湾见证着广西石化乙烯工程投产的历史性瞬间。作为记者,我沉浸式记录下这震撼一幕。
采访途中,工程管理部经理许建枢的工作笔记令我动容——密密麻麻的字迹浸透汗水,褶皱的纸页间藏着两年攻坚的印记。他站在50米高的乙烯裂解炉顶,风拂过脸庞,指着近5000亩的壮阔现场,语气坚定:“这是上万名建设者顶着台风高温,啃下的硬骨头。”走进自动化包装厂房,高端聚烯烃产品源源不断下线,企业首席专家许普眼中闪烁着光芒,动情讲述自主工艺破解“油多化少”行业痛点的历程,那句“成功的奋斗者,无不既深耕脚下的土地,又仰望星空”掷地有声。现场机器轰鸣、装置崭新,建设者的坚守和耕耘、技术人才的执着和梦想,让我真切触摸到这场“蝶变”的厚重分量。
此次采访,不仅定格了工程投产的高光时刻,更让我读懂了石油人以实干践行责任的担当,成为我职业生涯中的珍贵印记。
![]()
1900多字通讯稿,你能发现多少个问题?我的答案是:13个。
记得在第9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负责编发寰球北京公司乙烯创新团队的一篇稿件。看到稿件,质疑稿件,追问记者,是我的职责。在编辑稿件时,我的脑海中产生了许多个问号。
随后的2天时间里,我向记者提出了“标题《乙烯筑梦 只此青绿》是否缺少新闻亮点”“文中出现寰球公司乙烯团队和寰球北京公司乙烯创新团队,哪个单位名称更准确”“是12万吨/年乙烯装置还是120万吨/年乙烯装置”等13个问题,内容涉及专业术语、装置规格、产能数据等方面,甚至还就语序、过渡句等细节都进行了探讨。最终,在记者4次修改稿件后,以《自主创新挺起“烯”业脊梁》为题见报。
这是编辑工作的一个常态化场景。我们常说,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的幕后角色:花两三个小时修改一篇稿件,为了拟一个好标题而苦思冥想二三十分钟,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一个名字一个名字地核对……一切看似琐碎,却凝结着编辑的专注与匠心:以极度认真、极端负责的态度,成就那份藏在字里行间的极致精彩。
![]()
从北京到曼谷,再到甘烹碧府,近5个小时飞行加上400多公里车程,我们终于抵达长城钻探泰国项目部的作业现场,而这也是我第一次踏入海外项目现场进行采访。
在GW80、GW221和GW158三支钻井队行走、记录期间,最触动我的,是中泰双方早已不分彼此的关系——默契如朋友,亲近似家人。当听到井队泰方员工笃定地说“我打算在长城干到退休”,当听到泰国甲方的钻井监督诚恳地评价“长城是我工作以来合作过的最好搭档”……我深刻地感受到,这份跨越山海的真心相待,这份并肩作战的深厚情谊,正是他们屡创佳绩的深层动力。
![]()
今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为上会记者首次参加全国两会的经历。那段时间,我在去往人民大会堂与代表驻地的车上看着天色转亮,在一个个深夜两点半交出稿件,一天辗转几个采访地点,为了记者会的前排在寒风中狂奔,疲惫又充实。
我还记得现场聆听政府工作报告时,捕捉到“能源”二字的激动;记得来自中国石油的人大代表发言,听到“当好标杆旗帜”“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时,熟悉又自豪的情感。我更加深切地意识到,自己是时代的见证者与记录者,我将继续记录下这些重要瞬间,展现中国石油的风采,讲述好中国石油故事,在石油记者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
在塔里木沙漠公路拍摄时,我们沿线采访水井房的守井工人。她每年有大半年时间独自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腹地守着一眼咸水井。我尝了那水,苦涩咸腥。防护林带里耐盐碱的灌木能活,人却不好过。沙漠烈日炙烤,又几乎没有一天没风沙——“水碗里总会沉下一层沙,饭碗上也总沾着一层沙。”她说。
我问她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她想了好一阵,用四川话笑着回我:“一开始也受不了,但是想想火车站太远了,也就待下来了。”这句话出乎我的预料,火车站确实在几百公里之外,但若真想离开,搭上汽车,不到一天就能离开沙漠。这个简单到似乎“不能成立”的理由,就这样撑着她,先挺过今天,再熬过一季,又是一年。一年又一年就这样过来了。
我想,找到这样的人,把他们的故事讲清楚,也许就是我成为记者的价值。
当油流在管脉中奔涌
当钻塔在星河下矗立
总有一群人
在见证、在记录、在书写
向每一位在新闻路上
永不停歇的石油记者致敬!
文字:实习记者 潘沛乔、栾奕
素材:郭勇、金文琦、许琳迪、管荫尘、大庆油田 伊丽娜 许书晨、辽河油田 李浩、长庆油田 肖丹、西南油气田 熊剑、广西石化 李芳
海报:栾天宇
编辑:栾奕
责编:姜娟娟
审核:向爱静、宋清海
· 媒体人的日常大曝光!你中了几条?
· “科幻现场”!头部企业云集,好像神仙打架!
· 昨晚超级月亮没看到?同事帮你拍到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