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存在一个误区:只要喝了酒开车,无论在马路还是小区,都算醉驾犯罪。但司法实践中,小区内酒后开车是否定罪,核心在于行驶路段是否属于法律意义上的“道路”。如果只是在停车场挪车或在封闭的小区支路行驶,完全可能不构成犯罪。
首先要明确法律对“道路”的定义,《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明确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这个定义有两个关键:一是“社会机动车通行”,二是“用于公众通行”。简单说,判断标准就是“是否对不特定社会车辆开放”——如果路段主要供居民停车、内部通行,不允许外部车辆随意进出,就不算法律意义上的“道路”。
![]()
浙江绍兴汪某某的案例很有代表性。他和朋友聚餐后,特意叫了代驾将车送回小区。到小区后,因车位被占与保安发生争执,一时冲动想把车开到小区入口堵门,刚启动开了不到10米就被巡逻交警查获,血液酒精含量达110mg/100ml,远超80mg/100ml的醉驾标准。汪某某家属一开始以为肯定要定罪,委托律师后,律师重点核查了小区路段的属性:调取小区物业的管理规定,发现该小区实行“外来车辆登记准入”制度,且汪某某行驶的路段是停车场到单元楼的支路,平时主要供居民步行和临时停车,并非小区主路;同时收集了代驾的证言、订单记录,证明汪某某原本无醉驾意图,只是临时冲突导致的短距离挪车。
检察院审查时采纳了辩护意见:一方面,汪某某行驶的支路不具备“公众通行”的属性,不属于法律规定的“道路”;另一方面,他主观上没有醉驾的故意,叫代驾的行为能充分说明其知晓酒后不能开车,后续挪车是情绪冲动下的临时行为,且行驶距离极短、速度缓慢,未对公共安全造成实际威胁。最终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几个实操要点:一是遇到此类情况,要第一时间收集小区的管理证据,比如物业的外来车辆登记本、小区入口的“登记准入”公告、路段的监控截图(证明路段功能是停车而非通行);二是区分小区内不同路段的属性——小区主路若允许外来车辆通行(比如连接小区大门和周边马路),可能被认定为“道路”,但停车场支路、单元楼之间的小路通常不算;三是保留自己无醉驾故意的证据,如代驾订单、同行人的证言,证明自己原本已做好安全安排。
![]()
还要注意一个常见误区:不能认为“小区是私人区域就一定不算道路”。如果小区是开放式小区,主路与城市马路连通,外来车辆无需登记即可随意进出,那么主路就可能被认定为“道路”。比如北京某开放式小区,因主路允许社会车辆通行,法院就曾认定居民在该路段酒后开车构成醉驾。总之,核心是看路段是否“对社会公众开放通行”,而非单纯看是否属于“小区范围”。
不少人觉得只要喝了酒开车,不管在哪都算醉驾犯罪。但实际不是这样——比如在自己小区里开车,就有可能不构成犯罪,关键看你开的那段路算不算法律意义上的“道路”。
法律里说的“道路”,不是随便一条能开车的路都算。简单讲,得是“能让社会上随便什么车都通行的地方”,比如马路、广场、对外开放的停车场这些。要是某个地方看着能开车,但主要不是给大家通行用的,就不算。
浙江绍兴的汪某某就遇到过这种事。他喝完酒之后,是朋友开车把他送回小区的。可到了小区里,因为车位的事跟保安吵了起来,一时生气就想开自己的车堵门。结果被查了,血液酒精含量也达到了醉驾标准。
但检察院最后没起诉他,说他不算犯罪。理由很简单:汪某某开车的那段小区路,虽然允许社会车辆进,但主要是用来停车的,不是给大家通行的“公共路”。而且他一开始就知道酒后不能开车,特意叫了代驾,只是后来跟保安起冲突才临时挪车,根本没有故意醉驾的想法。
![]()
总结一下:酒后在小区里开车,先别急着慌。先看看你开的那段路是不是“公共通行路”——要是只是在停车场挪挪车,或者在专门停车的小路上开,又没有故意要危险驾驶,那就有可能不构成犯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