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由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非遗旅游融合创新交流活动在河北省唐山市召开。会上,中国旅游协会发布20个“2025非遗旅游融合年度创新案例”,并为20家案例代表颁发了特别的证书——它的镶边,是由精致的唐山皮影雕刻而成。
![]()
皮影戏(唐山皮影戏),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91),是中国皮影戏中极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而这份证书的制作人,正是唐山皮影戏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唐山市工艺美术大师王秀明。
一份象征着融合创新的证书,与一项历史悠久的老手艺,就此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握手。
![]()
![]()
使命在肩:当荣誉证书邂逅非遗技艺

“当协会提出用皮影装饰证书的创意时,我既激动又倍感压力。”王秀明坦言。这份创意不仅体现了中国旅游协会对非遗传承的重视,更展现了其对案例评审和发布工作的极致用心——让非遗之美为行业创新加冕,让地方文化为全国典范见证。
美好的创意总伴随着现实的挑战。从创意思路到最终审核通过,留给制作的时间不足四天。面对20个大尺寸皮影花边的制作任务,王秀明一度犹豫:“时间太紧了,怕影响作品质量。”
合力攻坚:一场匠心与时间的赛跑

“这事已经确定了,我们相信您!”协会负责人的这句话,让王秀明下定了决心:那就赶吧!
她立即召集师弟张志丹、徒弟崔振红组成临时团队,三人连夜开工,雕刻刀在牛皮上流畅游走,“缠枝莲” “祥云”等传统纹样渐次呈现,精心调配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染料,让传统纹样焕发现代生机。
“越是紧急,越要守住皮影工艺的底线。”这是王秀明始终坚持的原则。每一个线条的转折,每一处色彩的过渡,都凝聚着三位手艺人共同的坚守。
不眠之夜:匠心在指尖流淌

交付前夜,工作室的灯光一直亮到凌晨三点半。王秀明独自守在工作台前,进行最后的整体处理。熨平发汗、上光油、晾干装裱,每一道工序都急不得、省不得。
“当最后一份证书精准嵌入皮影花边相框时,看着灯光下这些凝聚着我们心血的成品,虽然疲惫,但心里特别踏实。”王秀明回忆道。
清晨四点,当协会工作人员前来取件,看到这些精美的证书,不禁连声赞叹。这份赞叹,在当天的交流会上得到了延续——来自全国各地的案例代表对这些独特的证书爱不释手,纷纷拍照留念。
![]()
让非遗在当代绽放新光彩

“独行快,众行远。”回顾这次特别的任务,王秀明深有感触:没有协会的信任,没有团队的配合,就不会有这些证书的完美呈现。
更让她欣喜的是,这次合作让非遗以全新的形式走进了现代生活。皮影不再只是戏台上的光影,它可以成为装点美好生活、赋能文旅融合的“活”的艺术。
![]()
此次别出心裁的证书设计,是对非遗活态传承的一次成功探索。它证明,当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相遇,当匠人精神与行业需求结合,非遗就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
这份独特的证书,连起的是手艺人的匠心、行业引领者的用心,以及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创新的信心。它以最温暖的方式诠释着:非遗旅游融合,不仅是产业的结合,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让传统在现代土壤里深深扎根、灿烂绽放的美好实践。
在此,中国旅游协会谨向王秀明、张志丹、崔振红三位非遗传承人表达深深的感谢与敬意!是你们克服时间挑战,以唐山皮影非遗手艺为 20个创新案例“加冕”,让证书不止是荣誉象征,更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见证。
![]()
王秀明 唐山皮影戏项目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唐山市工艺美术大师
![]()
张志丹 唐山皮影戏项目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唐山市工艺美术大师
![]()
崔振红 唐山皮影制作技艺传承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