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2026年将是绝大多数买房人的一道坎?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宏观大势和市场规律的判断。
首先得认清一个大前提,中国房地产底层逻辑已经变了。过去20年支撑房价上涨的核心动力有三个:人口红利、城市化加速、货币宽松。但现在这三个动力都在减弱。全国人口总量2022年已经见顶,达到了14.1亿后,连续三年负增长;出生率2023年为6.39‰,2024年小幅回升到6.77‰,但仍处于历史极低区间。上海尽管保持人口净流入,常住人口却在2024年末回落至2480.26万,距离2500万的规划红线仅剩约20万空间,增长极为有限。
从全国看,1998~2020年房地产高速发展期,年均新增城镇住房需求约1200万套;而2025年后,这个数字会降到700万套以下。上海作为超大城市,虽然需求韧性更强,但2021年至今,上海年均新增住房供应量约7万套以上,二手房年成交20万套左右,而新增家庭户数每年不足10万,供大于求的趋势已经显现。这种基本面的变化不是短期政策能扭转的,就像黄河改道,水流可能暂时被大堤挡住,但是大方向难以改变。
再看经济周期对房地产的影响。过去房地产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2003~2020年,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占GDP比重长期维持在25%以上。但现在高层明确提出房地产供需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本质上是对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从依赖土地财政、房地产投资转向科技创新、高端制造。
这种转型必然伴随着资源的重新分配,过去流向房产的资金、人才会逐渐分流,行业的利润会回归到社会平均水平,这是必然结果。这就解释了为什么2021年之后,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房贷集中度管理等政策密集出台,本质上是给房地产行业“降温”。行业去杠杆的过程中必然会传导至价格,价格向下的调整不是偶然,而是行业去泡沫化的必然阶段。
2026年之所以成为关键节点,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房地产市场“击鼓传花”游戏的规则可能会被打破。过去买房赚钱的逻辑,本质上是用今天的价格赌明天有人出更高价。这个预期在2021年达到了顶峰,当年上海积分制下很多项目认购率超过200%,买房人宁愿接受五年限售也要抢房,因为相信“买到就是赚到”。
但这种预期建立在“后面总有接盘侠”的假设上,而2026年限售解禁恰好会遇到两个压力因素:一是2021年至今,上海触发限售的新房约11.5万套,将在2026年解禁;二是2024~2025年政策刺激可能会带来短期需求释放。
从金融层面看,居民部门的杠杆空间已经达到了临界点。2015年全国居民贷款余额16.3万亿,2023年达到了38.6万亿,年均增长11.7%;而同期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2%,债务增速持续高于收入增速。上海作为高房价城市,居民杠杆压力显著,核心城市房价收入比仍高达20~30倍。当房价涨幅跑不赢房贷利率时,买房抗通胀的逻辑就会崩塌,而2026年可能是这个逻辑被彻底证伪的时间点。
更值得警惕的是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长期压力。2023年,全国0~14岁人口占比16.8%,60岁以上占比20.8%,老龄化程度超过了社会标准的11%。上海的老龄化更为突出,全国25~39岁的购房主力人口到2027年预计会减少4200万。
这种人口结构意味着未来10年继承房产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多,而新增购房需求却在减少。根据测算,2030年上海住房存量将达到13亿平,按户籍家庭户均100平计算,可满足1300万家庭,而届时上海家庭总户数预计1100万户,住房过剩将成为常态。
那有人会说,上海作为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房子永远保值。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永远上涨的资产。东京核心区域房价从1991年峰值到2003年跌幅超过55%;纽约曼哈顿房价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跌幅约30%。高盛报告预计,2027年全国房价累计跌幅约30%,一线城市15%~20%;瑞银则预测,2030年初房价可能企稳。核心城市、核心地段抗跌性确实更强,但这不代表不会跌,只是跌得相对少、恢复相对快。而上海除了内环内少数板块,大部分区域在2026年都可能面临调整压力。
现在计划买房的人更需要想清楚,当2026年市场逻辑从“买涨不买跌”转向“买跌不买涨”时,你的心理预期和财务状况能否接受?过去20年,房地产市场经历了4次调整,但每一次都在政策刺激下创新高,这让很多人形成了“房价永远上涨”的思维定势。但这次不同,因为支撑房价上涨的人口、经济、金融条件都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就像一个人从青年进入了中年,新陈代谢变了,再想像年轻时那样快速成长已经不可能。
对于上海的房东来说,更应该关注的不是短期政策波动,而是资产的流动性。2023年上海二手房挂牌量突破了20万套,是2019年的3倍,而成交量仅为2019年的80%,这种供过于求的格局2026年可能会加剧。这意味着未来想卖房,“卖得掉”比“卖得贵”更重要,尤其是非核心区域的房源,很可能面临着降价才能成交的困境。
2026年不是魔咒,而是这个转型期的一个缩影,它会让市场回归理性,让房子从投资品重新变为居住品。对于买房人来说,这意味着买房更关注住得舒服,而非赚得多快;对于房东来说,更关注资产的抗风险能力,而非短期价格波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