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手机点两下就能到账,现在填完资料直接被拒。”从事餐饮个体户的小刘最近很困惑。他口中的变化,源于10月1日正式实施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称“助贷新规”)。如今助贷新规落地已满一个月,除了小刘遭遇的放款收紧外,消费金融市场还有哪些变化,成为行业热议的焦点。而在同期,消金公司执行20%利率上限的窗口指导消息不胫而走,引发了行业短期大幅调整的不安。目前又传出暂缓执行或平均利率达到即可等消息,市场一时无法辨别真伪,预期不稳等情绪还在蔓延。
消金界观察发现,在“高息业务收缩、风控门槛提升、行业加速出清”等积极调整的背后,一系列隐忧正愈发清晰。当前行业尤需警惕:次优客户融资难、持牌机构受冲击、非法平台蠢蠢欲动、机构风险攀升。
从以往行业调整的经验来看,这场监管风暴背后,消金行业正迎来从“野蛮生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阵痛期。然而,短时间内要达到政策目标的快速落地、机构主体的风控稳健,还有消金用户的需求满足,实属不易,需要强有力地把握转型节奏。
事实上,行业荣损之间,关系消费大市场的大战略,且已有成熟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不得不加以重视。平稳过渡就成为了当前的工作重心。
01
政策锚定乱象,监管出手很有必要
回溯新规出台前的市场生态,监管介入的紧迫性已十分突出。部分助贷机构通过多种模式,将综合融资成本隐性推高至36%的司法保护上限边缘。总结下来就是产品脱离数字技术升级行业的轨道,又回到了“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粗放模式。
近两三年,这种趋势“劣币驱逐良币”,不仅滋生了过度授信、暴力催收等乱象,更累积了业务风险敞口,对金融消费者权益和金融稳定构成双重威胁。
可以说,监管出台助贷新规,包括将增信服务费全面纳入IRR计算,锁定年化24%的综合融资成本上限;建立合作平台“白名单”制度,压实商业银行自主风控责任等核心内容,精准直击行业痛点。
消金界了解到,从一个月的落地成效看,市场在政策的纠偏下,已呈现有序的态势:一方面,市场出清加速。头部平台已关闭向高息中小平台导流的接口,24%-36%利率区间业务规模下降超80%,多家尾部机构启动清盘。预计年内约30%缺乏低利率运营能力的中小平台退出,有效化解“借新还旧”风险;另一方面,消费者保护增强。全流程信息披露机制见效,截至10月底,近120家金融机构披露合作机构500余家,披露频次约4000次。营销端亦趋规范,贷款骚扰电话显著减少。
02
平衡好风险出清与需求保障,节奏把控很关键
与此同时,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出现的“一刀切”倾向带来的连锁反应同样不容忽视:
新规强制收缩高息业务后,数千万“次优客户”首当其冲受到冲击。这些客户多为征信有瑕疵、收入不稳定的群体,此前依赖高息平台周转,如今却面临“额度清零”“申请秒拒”的困境。
这种信贷收缩的连锁反应,正在催生新的市场空白。一些非法APP趁机扩张。在黑猫投诉平台,用户对某平台的投诉显示,借款4000元一月需支付1476元费用,折算年化利率高达442.8%。更隐蔽的“租机套现”模式也死灰复燃。深圳金融监管部门近期通报,此类业务通过伪装租赁交易,将实际利率推高至300%以上,已形成规模化灰色产业链。
政策落地,也带来行业恐慌性收缩,金融机构风险骤增。根据从业者表示,近日监管部门已通过窗口指导要求进一步压降个人贷款综合成本至20%,并将担保增信业务比例下调至25%。消金界了解到,具体实施的时间和细则虽未出台,但已有头部消金照此方向进行调整。资方的进一步调整,引发了助贷市场的“恐慌性收缩”,据统计,十月份各家中腰部平台的放款量较年初收缩了30%-50%不等。借贷链条的断裂,导致多家平台的助贷资产风险指标开始上升,回款率暴跌,腰部以上机构M1催回率甚至跌破70%。
“我们合作的助贷机构已经‘暴雷’了,”某资方表示,他们正在抓紧落实情况,重新评估合作平台。
风险开始从体系内最薄弱、适应性最差的尾部机构,逐步向中型机构,甚至向上游的银行机构蔓延。“现在大家都担心代偿会出问题。”已经逐步清退的玩家表示。而银行、消金从业者也担心,当36%定价平台的流动性收紧时,其风险可能通过共债链条向24%甚至18%定价客群蔓延,形成跨市场风险传导。
可以看出,政策推行的节奏与力度,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从经验来看,理想的状态应是既要通过严格标准出清不良玩家,又要为合规机构预留转型的空间和时间,更要保障合理金融需求得到满足。从当前实践看,部分机构的探索已初见成效。
比如,头部消金公司正在构建“分层服务体系”。某消费金融针对“次优客户”推出的产品,初始额度控制在7000元以内,利率设定在20%-24%区间,用户连续6期按时还款后可自动提额降息,既控制了风险,又保留了融资通道。这种模式打破了“要么全给、要么不给”的二元困境,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动态平衡。
不过,如果按照最新的规定,新增贷款综合融资成本不超过20%,或者存量平均利率不超过20%,持牌消金短期将面临压力较大的局面。目前其一笔信贷成本中,资金占2-4%、风控占8-10%、获客占5-8%、运营占2%左右。头部依靠较好的风控水平与低利率资金,或许还可打平或者微利,更多的中腰部机构则难以正常经营。
政策执行并非只有“紧”与“松”两种选择,通过精细化的制度设计,完全可以实现“风险出清”与“需求保障”的双赢。这样一来,“既除杂草,又护幼苗”,原有的用户也不至于急速进入“金融ICU”。如小刘一样的客户才能有机会平稳自己的现金流。
03
弹性实现“软着陆”,才能兼顾又普又惠
消金界了解到,当前市场出现的局部紊乱,本质上是转型期的风险传导现象。若处置不当,可能引发“急刹车”式的连锁反应。助贷新规加之20%利率新规的双重规定下,中小机构集中退出有可能导致信贷供给断崖式下降,倒逼资金需求流向非法渠道,最终形成“监管越严、风险越偏”的恶性循环。若避免这种局面,设置过渡缓冲期或者细化差异化管理,或可在风险防控与市场活力之间找到平衡点。
比如,在风险管理方面,可以建立风险预警与缓冲机制。监管部门可借鉴“宏观审慎评估(MPA)”思路,对助贷业务设置“利率降幅”“客户流失率”等动态监测指标,当区域或机构的指标突破阈值时,启动临时缓冲措施。例如对业务调整压力较大的中小机构,给予3-6个月的过渡期,允许其阶段性保留不超过10%的高息业务,用于平滑现金流冲击等。
而对于机构,则可实施差异化监管。中国银行业协会消金专业委员会统计的数据显示,2024年持牌消金机构中,头部3家的资产规模已超过行业总资产规模的40%,可见行业的集中度过高。如果短期内实施最高20%的贷款综合融资成本线,一大批机构将不达标。而在2024年新增触达客户2.2亿人次,仅有8家机构服务客户超千万人次。这表明,头部机构在占据资产规模大头的同时,并没有在服务人次上占到相应的比例,也就表明中腰部在服务下沉市场方面覆盖面大,是实现普惠金融的有力支持。因此如果“一刀切”都必须做到以20%为上限,那么当前实现的普惠金融覆盖面的成果必然将会丢失。因此,差异化监管并构建多级监管体系,重点考核“普惠覆盖率”,政策兼顾普与惠才能很好地执行下去。
业内人士认为,助贷新规的本质,是推动行业从“流量驱动”转向“能力驱动”。助贷新规落地一月的市场图景,已经展现了这种趋势。而事实上,政策的导向不仅在于金融业务本身,更在于服务消费服务实体。
消金作为连接金融与消费的重要纽带,降低融资成本,既能减轻用户的负债压力,又能通过普惠金融激活消费市场潜力,这是政策的核心初衷。但落地过程中若忽视了金融业务的风险传导性、市场的复杂性与客群的差异性,盲目追求“快速降利率、一刀切收缩”,反而会偏离服务消费的初衷。助贷新规在“促消费扩内需”的大背景下正逢其时,只是这场转型调整中,没有“零成本”的完美方案,关键在于找到“力度、速度、可承受度”的平衡点,消金终端的用户小刘们才不会尴尬地享受不了应有的普惠金融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