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是中国的一项战略目标,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也是众多企业的战略方向,尤其对大集团而言更是如此。然而,国际化道路具体应当如何走?国际化实践中需要关注哪些问题?特别是我国推行国际化已有二三十年,但真正成功的企业却不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大企业的国际战略,分析其得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即为大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得与失分析。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个方面是对大企业国际化成功案例的分析;第二个方面是探讨大企业国际化成功的关键要素有哪些;第三个方面是分析为什么通常的国际化战略容易失败;第四个方面是研究中国今后大型企业国际化应如何避免失败、取得成功;第五个方面是结论与建议。
![]()
一、关于大企业国际化成功的典型案例
前面已经提到,国际化是中国大企业的一项重要战略,不少企业都跃跃欲试,尤其对于那些希望做强做大的企业而言,国际化战略显得尤为关键。然而,我们确实也看到,大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今天,我们主要就是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大企业成功的案例。
出于不影响该集团发展以及避免产生不必要影响的考虑,我们暂且隐去其真实名称,用“某大型企业”来指代。这是一家煤炭企业,是国内少有的“四地上市”公司——所谓四地上市,是指它分别在上海A股、香港、澳大利亚以及美国上市。相信不少企业对其有所了解,而我们今天重点要谈的,是这家大企业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在国际化进程中,该企业最显著的举措之一,是在澳大利亚并购了一座大型煤矿,随后又在几年后并购了澳大利亚的一个港口,并成为该港口的主要股东。从最初投资36亿美元,到如今净资产达到2000亿元,这无疑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国际化并购与运营企业。其国际化成果备受瞩目,也成为国内为数不多“走出去”并取得成功的企业之一。以上是对该企业基本情况的简要介绍。
二、这家大型集团国际化成功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前面提到,大型企业国际化的成功案例相对较少,常见的问题包括:一是资金链时间长了容易断裂;二是在经营过程中容易出现水土不服,导致经营失败;三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难持续下去。不管怎么说,这些都是大型企业通常容易犯的问题。而这家大企业,从20多年前进入澳大利亚市场,到获取宝贵资源,再到实现保值增值,并且成为上市公司,在国内是较为罕见的。
这家大企业成功的基本经验,我想有以下几点。
第一,他派出的人员非常精干。它较早地派出了骨干队伍,包括懂管理的领导者和懂行业的技术人员,虽然也有跨国专家参与,但从这些人的成长经历来看,大多是从企业内部培养出来的,并非从外部聘请的典型专家。这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专家固然可以从外部聘请,他们具备行业经验,但专家也可以从内部培养,通过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并逐步积累经验,这是他第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
![]()
第二,据操作该项目的金总介绍,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充分运用了我们老一辈的一种思想,即“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创造局部优势。他们是先在一个地方进行小规模投资,感觉成功后再进行大规模扩展,并且采取了“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游击策略。这种策略带来的好处是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他们的战略更适应当地环境,不至于显得突兀。
第三个非常成功的特点,是其国际化的关键点在于资源条件较好。它所掌握的煤炭资源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并构建了完整的煤炭供应链——从购买矿山、建设码头,到运营船舶,再到最终运输到港及结算。同时,它还赶上了中国大市场对煤炭的需求,加上煤质较好,所带来的成果也非常显著。
因此,如果对其国际化经验进行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是派出人员精干得力,不徇私情、不贪污腐化;第二是在资源占有上形成了国内外互补,使市场具备号召力;第三是在整体策略上采取小步快跑、不断迭代的方式,从而使模式持续提升,带来的结果也相当理想。这就是我们对它的总结。
三、中国大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失败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如果我们分析其他企业的案例,结合失败的教训以及这家企业的成功经验,其实可以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经验总结:成功往往是由于在各个环节都做得比较好,能够持续取得进步,从而带来良好的结果;而失败则各有各的不利因素——人员不得力是一个因素,资金链断裂是一个因素,市场不配合是一个因素,政治干扰是一个因素,两国关系不好也是一个因素。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导致失败的因素是比较多的。
有些企业同样在国外投资矿山,比如北方某省份在塞拉利昂的矿山项目就失败了,而有些主要城市在秘鲁购买的矿山却成功了。这背后的原因与操盘者的判断力有很大关系,也与在处理矿山事务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以及矿山本身的品质密切相关。比如秘鲁的矿石品位较高,我方愿意紧紧抓住这一优势,才保住了该矿山,当然这也对国内企业的发展有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国际化是一门考验文化的课程,它考验企业的人员管理能力、资源匹配能力以及市场开拓能力,这是我们看到的情况。
![]()
四、关于我们国家大企业国际化的得失分析
我们分国内大企业国际化的情况,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这其中是否存在一些共同特点呢?
我认为,凡是国际化成功的企业,有两个特点。
第一条共同点就是这些大企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人员素质较高,能够不断吸取经验,不犯低级错误,避免误判。这是国际化成功的第一条。
第二条共同点是,无论这些企业是通过并购、开拓生产还是占有矿场等方式进行国际化,都有一个基本特征,即它们能够通过国际化弥补国内产业的不足。比如前面提到的收购煤矿的那家企业,其矿石品位高,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它将中国的数字化技术和开采技术引入到当地,克服了国内外的一些难题,形成了国外无法替代的优势。例如,国外同类矿层七八米厚度往往只能开采三四米,开发效率较低,而中国的技术可以实现七八米矿层的全部开采,这就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
当然,如前所述,国际化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实际上,做企业往往只要有一个环节做得不好,就可能导致整体失败,这也是我们观察到的情况。以上是我们围绕国际化问题所做的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该企业国际化成功案例的分析,我们得出两个基本结论。
第一,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求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若干关键要素必须跟上:人员素质要跟上,资金要跟上,资源的互补性要跟上,并且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克服困难。据企业内部人员介绍,他们在国际化过程中随时做好撤离的准备,甚至在刚起步时只带方便面、缺乏资金,他们省下宝贵的经费用于宴请外商,先建立人际关系,再逐步推动项目走向成功。
第二,国际化的失败往往表现为人员不够得力、素质较差,以及缺乏坚持的恒心。其实国际化与在国内经营企业有相似之处,国内创业成功率本身也只有10%左右,能够做大的可能性约为3%,这一比例在创业领域普遍存在。反过来说,在国际化过程中也是如此。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大型企业国际化的成败与得失,我们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开展国际化必须有一份通盘规划,要充分研究国际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人员问题、资金问题、国际关系问题、资源匹配度问题以及市场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应充分考虑。最好能够并购那些对中国具有迫切配合需求、且未来发展前景较好的项目,这是最为关键的。
第二,要想做好国际化,必须要有国家的支持、当地政府的支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放开手脚推进国际化;否则,一味苛责与限制,最终会使国际化道路难以走远,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