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热点
![]()
1、工信部公示第九批废塑料规范企业
2、ChinaReplas推出塑料回收再生知识库
3、福建恒新化学法再生尼龙项目明年投产
4、河南循环集团全资收购格林循环材料
5、金发科技联合吉利、中汽数据成立实验室,攻关汽车可持续材料
6、秦安县投450万元构建再生资源体系
7、三明华盈塑胶技改项目环评获批
8、贵州产晟环保6万吨废塑料资源化项目即将启动建设
9、20万吨高品质再生塑料项目签约,总投资2.8亿元
![]()
![]()
国际热点
![]()
10、东丽推出创新碳纤维回收技术
11、俄亥俄州启动PVC化学回收试点
12、ETH与巴斯夫实现汽车废塑料与生物质混合气化回收
13、全球主要快消品牌减塑成效显著,但重复使用包装进展缓慢
14、欧洲首张RecyClass分选认证获批
15、TotalEnergies推出新型减薄可回收薄膜
16、美国庄臣公司提前达成减塑目标
17、挪威首个塑料分拣厂正式投运,年处理能力9万吨
![]()
![]()
最新政策
![]()
18、两项国家级政策出台,力推再生材料应用与绿色贸易
19、欧盟通过最严新规,强制防止塑料颗粒泄漏
20、葡萄牙押金返还计划定于2026年4月全面实施
![]()
![]()
研究报告
![]()
21、废塑料化学再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2、王旺:新物种、新模式、跨界企业秀
23、报告显示:全球塑料回收率仅12%,回收之路任重道远
24、塑料污染治理面临严峻挑战,多路径循环技术成破局关键
25、中科院研发KDRC新技术 聚乙烯废塑料回收碳收率达79%
![]()
![]()
![]()


![]()
01
工信部公示第九批废塑料规范企业
11月3日,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公示《2025年度符合废钢铁、废铜铝、废纸、废塑料 、废旧轮胎综合利用及机电产品再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 》。 其中,在废塑料行业,依据《废塑料 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及相关公告管理办法要求,公示了第九批新增规范企业14家,以及变更公告名称企业1家、变更公告加工能力企业1家、撤销公告的企业3家。
![]()
02
ChinaReplas推出塑料回收再生知识库
由 ChinaReplas 携手领先的智能知识管理平台 IMA ,共同打造的 “塑料回收再生知识库” 现已正式向全行业开放!
这不仅仅是一个资料库,更是我们为塑料循环经济打造的 “行业新基建”,一个真正属于每一位从业者的 “智慧中枢”。
IMA知识库
![]()
03
福建恒新化学法再生尼龙项目明年投产
福建省恒新绿色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全球首个规模化尼龙6化学法T2T(纺织品到纺织品)闭环再生项目进展顺利,目前设备安装已完成80%,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正式投产。
![]()
该项目总投资3.79亿元,采用自主研发的化学再生技术,可将废旧渔网、布料等纺织废弃物转化为高品质再生聚酰胺6切片。相比传统物理回收,该技术可实现“原级循环”,产品品质媲美原生尼龙,同时能减少80%的碳排放。项目投产后年产能将达7000吨,将有力推动我国高端再生材料产业发展。
04
河南循环集团全资收购格林循环材料
河南循环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近日完成对江西格林循环材料有限公司100%股权的收购,交易包括2.8亿元股权转让款及6.82亿元债权转让款,总金额达9.62亿元。
![]()
此次收购是河南循环集团继2024年底收购格林美北方3家电子废弃物处置企业后的又一重要布局。交易完成后,河南循环集团管理的电废项目将达15个,电子废弃物处置能力稳居全国第一,再生塑料年产能提升至30万吨,跃居行业第一梯队。集团计划打造国内最大电子废弃物处置企业、再生塑料供应商及循环经济产业互联网平台。
05
金发科技联合吉利、中汽数据成立实验室,攻关汽车可持续材料
近日,金发科技联合吉利汽车与中汽数据共同揭牌成立“汽车可持续材料联合研究实验室”,旨在通过产业链协同破解车用可持续材料的发展瓶颈。
![]()
该实验室将重点攻关再生材料与轻量化材料等核心技术,构建汽车材料闭环循环生态,并建立健全车用可持续材料的溯源体系与管理规范。此次合作整合了三方在材料创新、整车制造与产业数据方面的核心优势,旨在推动从“退役汽车-材料回收-再生材料-新车应用”的全链条闭环循环,为我国汽车产业绿色转型提供系统性支撑。
06
秦安县投450万元构建再生资源体系
为破解农业废弃物回收难题,甘肃省秦安县计划投资450万元建设标准化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并同步升级17个乡镇回收站、设置200个村级回收点,构建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回收网络。
该项目将配套搭建数字回收平台,实现全链条信息化管理。同时引进2家再生资源加工企业,专注将废旧农膜、农药瓶转化为塑料颗粒等再生材料,形成“农户+村集体+企业”的产业链条。项目预计可实现年处理废农膜500吨、农药瓶300吨,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07
三明华盈塑胶技改项目环评获批
近日,三明市生态环境局批准三明华盈塑胶有限公司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该项目位于大田经济开发区京口工业园现有厂区内,项目拟进行技改,分二期建设,建设内容为一期建设8条PP再生生产造粒生产线、8条PE再生生产造粒线,年产PP再生颗粒5.4万吨、PE再生颗粒4.2万吨;二期建设4条聚乙烯发泡片材生产线,年产EVA发泡片材5000吨。
![]()
08
贵州产晟环保6万吨废塑料资源化项目即将启动建设
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网发布信息,贵州产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废塑料资源化再利用项目即将进入建设阶段。
该项目位于贵阳市白云区综合保税区内,总投资35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项目将租用标准厂房近9000平方米,建设3条废旧塑料回收再生生产线,年处理废塑料能力达6万吨。生产线将分别处理PET、HDPE和PE等不同品类塑料,并配套建设每小时40吨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设施。
09
20万吨高品质再生塑料项目签约,总投资2.8亿元
近日,韶关市始兴县成功签约广东泰昊资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20万吨/年高品质环保再生塑料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8亿元,规划用地25亩,将建设原料预处理、清洗破碎分选、熔融造粒等车间。
广东泰昊资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泰昊资环20万吨/年高品质环保再生塑料项目具有极高价值,将引进领先的生产线、生产技术和环保工艺,致力于打造集高效生产、绿色环保于一体的现代化高品质环保再生塑料生产基地,推动再生塑料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化”。
![]()


![]()
10
东丽推出创新碳纤维回收技术
近日,东丽公司宣布开发出一项创新型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回收技术。该技术通过低温分解工艺,能有效处理航空、风电等多来源的热固性复合材料废弃物,并成功保留回收碳纤维95%以上的拉伸强度。
![]()
此项技术的碳排放量不足原生碳纤维制造的一半。东丽已将回收纤维制成功能型无纺布,该材料具备射频屏蔽与导热特性,并应用于马自达概念车部件,验证了其在高附加值场景的应用潜力。这一突破为热固性复合材料的高值化回收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11
俄亥俄州启动PVC化学回收试点
近日,以色列初创企业Plastic Back在美国俄亥俄州启动PVC化学回收试点项目,计划于2026年第一季度投运。该项目采用低温化学脱氯与解聚工艺,可在约100°C条件下处理高含氯的PVC废塑料。
该技术能有效将PVC中95%以上的氯转化为可回收的盐水,同时将碳骨架转化为燃料或化工原料所需的烃类油品,并可回收填料等添加剂。这一创新为长期难以回收的PVC塑料提供了新的资源化路径,若试点成功,将推动PVC行业向循环经济迈出关键一步。
12
ETH与巴斯夫实现汽车废塑料与生物质混合气化回收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与巴斯夫的最新研究表明,通过气化技术将汽车混合废塑料与生物质(比例为1:3)共同处理,每公斤原料可减少超过3公斤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较传统焚烧方式显著降低碳足迹。
![]()
该技术已在巴斯夫与奥地利BEST的试点项目中验证,成功将保时捷提供的汽车废弃物转化为合成气并进一步生产为聚氨酯泡沫,应用于新车方向盘制造,首次实现了“废塑料-化学品-新车部件”的闭环循环。研究团队呼吁政策制定者完善法律框架,以支持此类混合回收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13
全球主要快消品牌减塑成效显著,但重复使用包装进展缓慢
最新发布的《全球承诺2025进展报告》显示,自2018年以来,签署该承诺的全球主要快消品牌在塑料包装减量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些企业成功将原生塑料使用量较2018年基准平均减少6%,同时将消费后再生塑料使用量提升至三倍,目前占比达16%。
报告指出,签署企业已累计淘汰77.5万吨有问题或不必要的塑料包装。然而,可重复使用包装的普及度仍然有限,2024年占比仅为1.2%,成为循环转型的主要瓶颈。其中,欧莱雅的再生塑料含量达37%,SC Johnson的可重复使用包装占比10%,展现出领先企业的积极探索。
14
欧洲首张RecyClass分选认证获批
瑞典塑料回收公司位于莫塔拉的“Site Zero”工厂近日获得欧洲首张RecyClass分选工艺认证,标志着欧洲塑料循环体系在标准化与可追溯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该认证经独立机构审核,确认其分选流程符合欧盟对食品接触级回收材料的严格要求,并建立了完整的追溯系统。工厂目前主要处理PET瓶、PET托盘及PS包装,确保这些材料可安全用于食品接触产品。这一认证为欧洲塑料回收行业设立了可验证的质量与透明度基准,将有力推动高质量再生料的标准化发展。
15
TotalEnergies推出新型减薄可回收薄膜
在K 2025展会上,TotalEnergies Polymers公司与挤出技术商SML合作,推出两款创新的可回收薄膜,显著减少了包装材料用量。
![]()
首款薄膜用于自立拉链包装,结合聚乙烯与EVOH,具备高阻氧性。其厚度比传统PE/PET结构减少30%以上,且性能相当,可简化回收流程。第二款为深冷袋设计的非复合MDO-PE流延膜,厚度比传统结构减少35%至50%,并避免了高能耗的复合工序。
两款薄膜均采用TotalEnergies的Lumicene Supertough树脂制成,完全适用于现有回收流。同期展示的还有一款与Windmöller & Hölscher合作开发的油品包装袋,采用可回收多层结构并含有35%消费后回收料,相较硬质容器材料减少83%。
16
美国庄臣公司提前达成减塑目标
在提前完成2025年减塑目标后,消费品巨头美国庄臣公司宣布了更具雄心的2030年新目标。该公司报告称,相较于2018年,其原生塑料使用量已减少33%,超越了原定30%的目标。目前,其产品包装中可回收塑料的比例已从2018年的49%提升至64%。
基于此进展,美国庄臣公司设定了到2030年的新目标:将原生塑料使用量在2018年的基础上再削减55%;确保90%的塑料包装为可回收设计;并将包装中的再生材料含量提升至55%。
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Fisk Johnson同时呼吁,解决塑料废弃物危机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标准,仅靠企业自愿行动难以彻底解决问题。
![]()
17
挪威首个塑料分拣厂正式投运,年处理能力9万吨
2025年11月5日,挪威正式启用其首个专门的塑料废物分拣厂“Områ”。该工厂由当地企业Tomra与生产者责任组织Plastretur共同投资5000万欧元建设,旨在提升本国塑料回收能力。
![]()
Områ工厂位于奥斯陆附近,年处理能力达9万吨,采用Tomra先进的传感分选技术,可将混合塑料废物精确分拣为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十种单一品类。
此举标志着挪威首次能够自行处理国内塑料包装废物,是构建循环经济的关键基础设施。工厂将接收来自市政和行业的混合塑料,分拣后的高纯度材料将用于再生。
![]()


![]()
18
两项国家级政策出台,力推再生材料应用与绿色贸易
近日,商务部印发《关于拓展绿色贸易的实施意见》,这是中国在该领域的首个专项政策,旨在系统引导贸易结构绿色化。政策将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再生塑料制品出口提供更多便利。
与此同时,五部门印发《城市商业提质行动方案》,要求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强回收网点与分拣中心建设,为塑料循环利用行业夯实基础设施。
19
欧盟通过最严新规,强制防止塑料颗粒泄漏
欧洲议会近日正式批准一项新法规,旨在防止塑料颗粒在整个供应链中的泄漏,并将回收再生环节明确纳入监管。该法规对年处理5吨以上塑料颗粒的经济运营商、运输商及海运相关方设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义务,核心目标是实现“零塑料颗粒损失”。
根据企业规模和处理量,法规设立了分级合规机制。大型企业需每三年获得第三方认证,中型企业为每四年一次,并辅以年度内部评估。对严重违规行为,最高可处以该实体上一财年欧盟营业额3%的行政罚款。新规将在公布24个月后对大部分条款生效。
20
葡萄牙押金返还计划定于2026年4月全面实施
葡萄牙环境与能源部长于11月4日宣布,该国押金返还计划(DRS)将于2026年4月10日正式启动。
该计划覆盖全国大陆及亚速尔、马德拉群岛,针对不超过3升的一次性饮料PET瓶及铝/钢罐。消费者购买时支付押金,通过退瓶机返还容器后取回。全国将设约2500台退瓶机及8000个零售店返还点。
该系统由官方指定的Sistema de Retorno (SDR) Portugal管理。葡萄牙为履行欧盟《一次性塑料指令》而推行此计划,其目前塑料回收率远低于欧盟要求,DRS旨在显著提升回收表现。邻国西班牙亦计划在2026年推出类似系统。
![]()


![]()
21
废塑料化学再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目前,全球废塑料化学再生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年处理量占比不足1%。该技术可将难以物理再生的低值废塑料“变废为宝”,实现升级循环,发展前景广阔。欧盟、美国等地区发展较快,大型石化公司纷纷通过合作研发、项目落地等方式布局。
在我国,尽管国家层面已出台多项鼓励政策,且规划产能可观,但产业仍面临标准缺失、认证体系不健全、低值废塑料回收体系不完善等挑战。专家建议,应尽快建立以质量平衡法为基础的自主认证体系,并从严制定产品标准与行业规范,以推动这一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22
王旺:新物种、新模式、跨界企业秀
在ChinaReplas2025第32中国塑料回收和再生大会上,常务副会长王旺指出,“回收-再生-应用”的跨界发展能力已成为头部企业的标配,是产业链的价值重构。
报告通过多家企业案例,揭示了行业创新趋势:企业正通过构建闭环产业链(如农膜循环)、驱动技术迭代(如大规模热裂解)、聚焦细分市场(如汽车专用料)以及结合规模化与数字化运营,在各自领域树立新标杆。这些“新物种、新模式”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正共同书写中国塑料循环经济的新篇章。
23
报告显示:全球塑料回收率仅12%,回收之路任重道远
近日一项覆盖全球45国的研究显示,2023年全球产生的消费后塑料废弃物达3亿吨,其中仅5100万吨被收集用于回收。经过分选加工损耗,最终仅3700万吨被再生利用,全球塑料平均回收率低至12%。
报告指出,包装领域是塑料废弃物的最大来源。各地区表现差异显著,欧洲回收率领先,而北美主要依赖填埋。尽管全球回收量在增长,但其增速仍落后于塑料废弃物总量的增长。巨大的数据差距揭示了全球在提升回收能力与效率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且任重道远。
24
塑料污染治理面临严峻挑战,多路径循环技术成破局关键
最新研究显示,全球塑料年产量已从1950年水平激增近千倍,但仅约9%的塑料被成功回收。大量塑料废弃物通过环境破碎形成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已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尽管传统填埋和焚烧仍是主流处理方式,但其环境局限性日益凸显。目前,机械回收、化学回收(热解、解聚)和生物修复(降解菌、酶)等新兴技术正形成互补,为不同品质的废塑料提供多元化循环路径。专家指出,构建包含源头减量、绿色设计和末端管理的综合废弃物管理体系,已成为应对塑料污染危机的必然选择。
25
中科院研发KDRC新技术 聚乙烯废塑料回收碳收率达79%
近日,中科院团队在《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发表研究成果,提出动力学解耦–重耦(KDRC)策略,破解聚乙烯(PE)废塑料回收难题。该团队提出一种动力学解耦–重耦(KDRC)策略,通过双反应区串联反应器和双沸石催化剂体系,将聚乙烯高效转化为乙烯与丙烯,碳收率高达79%,为塑料闭环化工再生提供全新路径。该体系无需贵金属、外加氢气或烯烃助剂,即可实现高选择性裂解,并通过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SVUV-PIMS)与中子衍射(NPD)揭示了关键中间体与反应机理。
![]()
《废塑料新观察》专刊上新!
![]()
告别信息碎片,聚焦深度价值。《废塑料新观察》专刊已重磅推出5期,以前沿趋势、深度解析,精准回应行业关切。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内容。如需部分电子版试读,欢迎随时联系我们。
老朋友请联系工作人员,新朋友请扫码,电话:1890130993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