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科技新知 新能源车组
作者丨思原 编辑丨江蓠,九黎
同日上市,也同时破发,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的“双喜临门”并未换来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
![]()
若将时间拉回到2021年,彼时自动驾驶行业还处于资本追捧的“黄金时代”:全球巨头Waymo估值一度飙升至1750亿美元,国内企业融资额屡创新高,市场充斥着“L4级自动驾驶3年内落地”、“Robotaxi将颠覆出行行业”的乐观预测。
短短四年,市场态度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但这并非行业衰败的信号,恰恰相反,资本已不再为未来想象买单,而是用脚投票,选择真正具备商业化落地能力与成本控制效率的企业。
它标志着Robotaxi行业告别了野蛮生长的“概念为王”时代,正式迈入了以商业化落地和成本控制为核心的“真刀真枪拼兑现”新阶段。
01
路径差异暴露行业分层
![]()
在自动驾驶行业,上市通道的选择从来不是单纯的流程问题,而是企业业务现状、营收能力与资本认可度的直接映射。而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的上市路径差异,也体现了双方业务现状、资本认可度乃至行业发展的深层分化。
小马智行选择了港股传统上市门槛,其底气来源于“Robotaxi+Robotruck”双引擎驱动的营收结构。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单一业务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它向资本市场证明了,小马智行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和商业化探索的初步成果,满足了传统上市规则对营收的硬性要求。
![]()
反观文远知行,则因收入规模未能达到传统上市标准,转而寻求港交所18C章“特专科技”通道的庇护。这一通道专为尚未盈利但具备高增长潜力的特专科技公司设立,文远知行的选择,侧面反映了其在商业化初期面临的营收压力,以及对政策红利的依赖。
上市后的募资规模,直接决定企业未来的研发投入与扩张速度。在这一维度,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的差距更为显著。
根据招股书,小马智行此次港股上市募资总额达67.1亿港元,其中40%用于自动驾驶系统研发,30%用于车队扩张,20%用于海外市场拓展,10%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文远知行的募资情况则略显惨淡:募资总额仅23.9亿港元,不足小马智行的一半,且未引入任何基石投资者。
![]()
这笔“弹药”的多寡,将直接决定它们在未来激烈的研发竞赛中能否保持领先,以及在车队扩张、区域落地等关键战役中的速度与力度。
更深层次来看,两家公司业务布局的差异,本质上是对Robotaxi商业化路径的不同判断,也预示着行业未来可能演进的两大方向:是聚焦特定场景、深耕区域运营,还是多线并进、构建生态协同?
但无论选择哪条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高研发投入与短期盈利难之间的矛盾,仍是悬在所有Robotaxi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研发投入看,2024年小马智行研发费用达17.1亿美元;文远知行研发费用为10.91亿元人民币元,两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均远超传统车企。但从盈利水平看,全球尚无一家Robotaxi企业实现规模化盈利。2024年,小马智行净亏损达19.67亿元,文远知行净亏损达25.17亿。
这种高投入、低盈利的现状,让行业陷入“融资-研发-亏损-再融资”的循环。根据《2024 全球自动驾驶行业报告》,全球Robotaxi头部企业平均每实现1元营收,需投入3.8元研发费用,行业整体仍处于“烧钱换规模”的阶段。
而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的破发,恰恰反映了资本对这一模式的担忧——当市场意识到盈利遥遥无期,曾经的估值泡沫便开始破裂。
02
破发之后的新生存法则
![]()
双雄破发的背后,是资本估值逻辑的彻底重构。过去,市场更关注技术先进性与未来想象空间,企业只需展示激光雷达数量、算法准确率等技术指标,便能获得高估值;如今,市场更看重商业化落地进度、成本控制效果与现金流健康度,企业必须用订单量、收入增速、成本下降幅度等硬数据证明自身价值。
这种转变,倒逼行业形成新的生存法则:在成本、落地与现金流的三角博弈中找到平衡。
自动驾驶的规模化落地,首先卡在成本这道关口。2021年,一套L4级自动驾驶系统的成本高达50万元/车,而传统出租车的运营成本约1.5万元/车(主要为司机薪资),两者差距达33倍,Robotaxi根本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基于这一差距,将自动驾驶套件成本降至10万元以下,实现与人类司机成本持平,已成为行业共识。为达成这一目标,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采取了不同的降本策略。
![]()
小马智行的核心策略是“车规级量产+供应链整合”,通过规模化采购以及自研来降低技术成本;文远知行则选择“技术输出+场景聚焦”的降本路径,通过向车企输出技术,实现研发成本分摊,同时聚焦封闭场景运营,降低测试与运营成本。
技术成本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工程化、供应链管理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的综合体现。谁能率先突破瓶颈,谁就能掌握市场主动权。
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商业化落地的规模化。过去,Robotaxi行业的商业化多停留在单点试点层面,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段开通服务,用户需预约且多为免费体验,无法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如今,市场要求企业找到“能赚钱、可复制”的核心场景,实现从试点到规模化运营的跨越。
企业必须深入洞察不同场景的需求,找到那些能够快速验证商业模式、产生稳定现金流、并且具备大规模复制潜力的应用场景。这可能是通勤高峰的城市中心,也可能是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亦或是特定的产业园区。
这就意味着政策红利与生态合作成为破局关键。国内市场,小马智行已在北上广深实现全无人服务覆盖,文远知行则敲开北京核心交通网络的收费运营权限;海外市场,两者均绑定Uber构建“技术+流量”闭环。
这些布局也印证了“脱离具体场景的技术毫无价值”这一行业新逻辑。
当然,高研发投入下,募资能力与资金效率直接关系生存。 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升级需要持续不断的巨额研发投入,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商业化尚未完全跑通之前,企业的募资能力和现金流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它能否“活到盈利的那一天”。
小马智行通过多平台合作拓宽收入来源,现金流储备可支撑3年以上研发;文远知行则依赖战略投资补血,2025年获Uber 1亿美元追加投资续命。行业已进入现金消耗战阶段:据测算,单城Robotaxi车队扩张至1000辆需投入超20亿元,若无法通过运营或技术输出回笼资金,企业将面临断粮风险。
所以,精打细算、高效利用每一分钱,在研发投入与商业回报之间找到平衡,成为CEO们的必修课。
03
从“挤泡沫”到“立标杆”
![]()
双巨头的破发不是行业衰退的开始,而是走向成熟的标志。Robotaxi已从“概念炒作期”迈入“价值验证期”。它标志着行业已经从过去几年资本驱动下的“挤泡沫”阶段,过渡到了如今需要用实力说话的“立标杆”阶段。
过去十年,行业经历了“技术崇拜—资本狂热—泡沫破裂”的轮回:Waymo估值如今回调至1000亿美元;国内企业估值也普遍缩水50%以上。双雄破发正是这一过程的延续:市场不再相信技术颠覆论,转而关注每天能接多少单、每单赚多少钱的现实问题。
市场对Robotaxi的认知,也从最初对未来的狂热想象,变成了如今对落地的坚定执着。资本不再轻易为“PPT上的未来”买单,而是更看重实打实的运营数据、成本控制能力和清晰的盈利路径。这种转变,短期看是阵痛,长期看却是行业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福音。
未来3-5年,行业的竞争焦点将不再是谁能抢先上市,而是谁能真正活下去、谁能率先赚到钱。这不仅是资本的选择,也是市场规律的必然。
![]()
而各个玩家也将呈现两极分化: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资金与生态优势抢占核心市场,中小玩家或被并购、或聚焦细分场景。正如Uber CEO所言,“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商业化必须建立在持续、安全的出行服务基础上,而非单纯依赖技术概念”。
对于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以及所有Robotaxi赛道的参与者而言,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方向已然清晰:唯有脚踏实地,攻克技术难关,控制成本,找到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并稳健地管理现金流,才能在这场漫长的马拉松中笑到最后。而这,正是一个新兴行业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Robotaxi的未来,值得我们以更理性的心态,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