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不少人支持台湾的馆长和郑丽文,这股跨海峡的热度,人们得把这事儿想明白。有句实在话必须说透:大陆好几亿人支持他们,真不是因为他们个人多有魅力、多招人喜欢,核心就一个。他们站出来反对“台独”,跟大家盼着祖国统一的心思对上了。这道理不光馆长和郑丽文得拎清,所有台湾搞政治的,还有台湾同胞,都得心里有数。
![]()
馆长和郑丽文的政治轨迹高度重合,两人早年都是“绿营”阵营里的核心骨干,甚至一度是“台独”理念的积极传播者。郑丽文的“绿营”经历尤为典型,上世纪90年代末她刚踏入政坛时,就以民进党青年才俊的身份崭露头角,凭借犀利的口才成为民进党在媒体上的“代言人”。
那时候的她,跟着民进党喊着“台湾主体意识”的口号,在各种政论节目里攻击“一个中国”原则,甚至参与过反对两岸经济合作的街头活动,是民进党塑造的“抗中”符号性人物。民进党为了培养她,给了她不少资源,2004年还助她成功当选“立委”,成为当时台湾政坛最年轻的女性“立委”之一。
![]()
而馆长作为台湾知名的媒体人和意见领袖,早年也深陷“绿营”的舆论漩涡。他创办的节目初期主打“本土叙事”,大量采用民进党提供的“素材”,渲染“大陆威胁论”,甚至在节目里调侃两岸统一议题。
那时候的他,觉得民进党喊的“为台湾争取利益”是真心话,也相信“台独”能让台湾“更有尊严”,凭借这种立场,他的节目在“绿营”支持者中收获了不少流量,成为台湾南部“深绿”群体认可的“自己人”。
![]()
但“绿营”的画饼终究抵不过现实的耳光。郑丽文在“立委”任上,亲眼目睹了民进党内部的丑陋嘴脸:为了争夺权力,派系之间互相倾轧,根本不顾及民生福祉;陈水扁政府的贪腐丑闻曝光后,民进党高层还集体包庇,试图掩盖真相。
更让她寒心的是,2006年她因公开批评民进党执政弊端,遭到党内疯狂打压,不仅被剥夺了重要职务,还受到了支持者的人身攻击。她看着台湾经济在民进党执政下持续下滑,年轻人失业率飙升,而民进党却还在拿“统独”议题转移矛盾,终于认清了民进党“只搞政治、不办实事”的本质。2007年,郑丽文毅然宣布退出民进党,公开表示“民进党已经背离了为民服务的初心,沦为权力斗争的工具”。
![]()
馆长的觉醒则源于对普通民众的共情。2016年民进党再次执政后,推行一系列“去中国化”政策,导致两岸交流急剧降温。馆长在走访高雄农渔产区时,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以前靠着大陆订单不愁销路的香蕉、莲雾,如今堆积如山烂在地里;不少做两岸旅游生意的商户倒闭,员工失业。
有农户拉着他的手哭诉:“以前大陆客人多的时候,一年能赚几十万,现在民进党搞‘台独’,订单没了,全家都快吃不上饭了。”这些真实的民生疾苦,让馆长开始反思自己此前的立场。他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发现“台独”理念根本站不住脚,两岸同根同源的事实不容篡改。之后,他在节目里公开道歉,承认自己早年被民进党“洗脑”,并开始大力批判“台独”行径,呼吁两岸加强交流合作。
![]()
2012年,郑丽文正式加入国民党,成为反对“台独”的中坚力量。她在各种场合明确表态“我是中国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哪怕面对“绿营”的抹黑和攻击,也从未动摇。馆长则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制作了大量介绍两岸文化、经济交流的节目,让更多台湾民众了解真实的大陆,打破了“绿营”的舆论垄断。
朱镕基总理曾言:“台湾谁支持统一,我们就支持谁。”这句话精准点出了大陆民众支持的底层逻辑。支持的从来不是某个人,而是支持统一的立场。馆长和郑丽文的转变,之所以能获得大陆民众的广泛认可,不仅因为他们敢于否定过去的错误,更因为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中国”原则。
![]()
当然,人们也能客观看待他们所处的现实环境。如今国民党并非台湾地区执政党,两人在台湾的政治生态中,要稳固自身地位、应对“绿营”的恶意攻击并不容易。郑丽文在国民党内部要平衡不同派系的利益,还要为2026年的选举做准备;馆长的节目也时常遭到“绿营”的打压,甚至面临停播的风险。
但理解归理解,底线不能动摇:大陆民众的支持始终以“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为前提。
![]()
从“绿营”骨干到“统派”力量,馆长和郑丽文的转变之路充满了艰辛,却也为更多台湾政治人物和民众树立了榜样。他们的经历证明,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理念终将被抛弃,只有站在统一的一边,才能真正维护台湾民众的利益。
大陆民众的支持,从来不是对个人的盲目追捧,而是对他们坚持正确立场的肯定,更是对两岸统一的殷切期盼。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台湾人士像他们一样,认清历史大势,加入到推动祖国统一的行列中来,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荣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