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郑丽文现身马场町,出席白色恐怖秋祭活动,向历史受难者致敬,引发各界震动。
作为中国国民党新任主席,她不仅打破蓝营高层多年回避统派纪念场合的惯例,还在绿营强势的话语体系中,抛出一记不按常理出牌的“历史震撼弹”。
民进党方面火速定性“配合统战”,而郑丽文则强调祭奠的是受难者,不是立场。
郑丽文这次主动出击是重塑政党路线,还是一次引火烧身的冒险之举?她这一鞠躬,究竟是在追思历史,还是在重新布局未来?
![]()
历史记忆不是谁的专利,马场町秋祭变身政治风向标
马场町,这个曾埋葬着许多白色恐怖受难者的地方,早已不只是一个历史地标,更成了岛内政治态度的照妖镜。
从1991年起,这里每年秋天都会举办纪念仪式,但参与者多为统派团体,蓝营高层则多年选择“低调处理”,生怕被扣上“统战标签”。
然而,郑丽文这一回可不打算藏着掖着。她身穿黑衣,站在受难者纪念碑前,深深鞠了一躬,并郑重献花。这一举动,是郑丽文以实际行动,向历史伤痛表达敬意。
民进党当然坐不住,陆委会迅速发声,批评郑丽文是在“替共谍洗地”。民进党发言人更直接给她扣了“背叛台湾”的帽子。
![]()
她在现场回应质疑时强调,这不是在“替谁洗白”,是在为历史受难者讨一个公道。
她认为,历史的苦难不属于哪个政党,是整个台湾社会共同的伤痕。不能因为政治立场不同,就把曾经的悲剧归类为敌营的“污点”。
实事求是地说,这场秋祭原本只是一次追思活动,但因为郑丽文的出席,迅速变成一场“历史解释权”的争夺战。
民进党多年来不断强调“转型正义”,却在实际操作中呈现出一种“选边站”的态度,把历史切割成了立场工具,谁说得合他们心意,谁就是“正义”的代言人,不合心意的,就被打上“有问题”的标签。
这也正是郑丽文此行的突破点,她选择站在受难者家属一边,不是站在政党博弈的角度来看待历史。
![]()
郑丽文的算盘:用历史和解,戳穿“抗中保台”的逻辑魔术
郑丽文这次出手,绝不是临时起意,这是一次有章有法、有铺有垫的政治布局。
她刚当选党主席不久,得票率虽不算压倒性,但足以说明党内基层的“改头换面”诉求正在积聚能量。
尤其是40岁以下党员对她的支持率超过六成,说明年轻一代想要见到一个不再遮遮掩掩、敢说真话的国民党。
她的策略很清晰——要用“包容性历史观”来对冲民进党长期主导的“抗中保台”叙事。
民进党这些年一直把“爱台湾”与“反大陆”捆绑成“一体两面”,把历史记忆当作政治工具。而郑丽文则试图用“台湾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来回应这种“非黑即白”的定义方式。
![]()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郑丽文并没有回避争议。她说得很直白:追思历史受难者,是为了让岛内年轻人知道,真正的自由不是靠仇恨维系的。任何政党如果把过去的悲剧变成今天的政治牌,那就等于是在消费历史。
这话说得不轻,但反映出她试图重建国民党在岛内“历史解释权”的野心。
过去蓝营在面对历史议题时总是绕着走,生怕被贴标签。如今她选择迎难而上,等于是在向绿营高喊一句:“你们垄断不了历史。”
这一举动也引来大陆方面的关注,新华社在报道中对郑丽文的行为表示肯定,认为她迈出“跨越历史隔阂”的第一步。
同时也提醒,历史认同不能只是口头承诺,还得靠具体行动来落实对“反独”立场的坚持。
![]()
当然,质疑声随之而来。有人质疑她的动机,也有人担心她的做法会激化岛内的统独争议,影响2026年地方选情,但她显然已经准备好面对这些风浪。
民调显示,虽然有争议,但她在年轻选民中的好感度正在悄悄上升。
被“沉默多数”推着走,认同的天平正在悄然倾斜
这场风波背后,其实映射的是台湾社会认同结构发生的变化。过去,绿营通过“去中国化”教育、文化政策不断削弱岛内民众的中华认同,但这种策略现在正在遭遇代际反弹。
最新民调显示,虽然自认为“中国人”的比例在下降,但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一份子”的比例却稳定在七成以上,尤其是20至29岁的青年群体,比例更高。
这说明,文化认同的根基并未动摇,只是表述方式更加多元。
![]()
这也不难理解,近年来,大陆影视剧在台播放量屡创新高,像《沉默的荣耀》这样的剧集引发不少年轻人共鸣。除了娱乐内容,经济联系也在强化这种认同。
台岛对大陆出口持续增长,占比已超过四成。
赖清德当局的两岸政策满意度持续走低,民生压力、经济焦虑正在逐步侵蚀他构建的“安全牌形象”。而在这种局势下,郑丽文提出“用认同换选票”,试图拉拢那些被冷落的沉默多数。
当然,党内意见并不一致,蓝营也有不少人对郑丽文公开提出质疑。
但青壮派如林沛祥等人则支持她破旧立新,认为郑丽文的路线和马英九时期的“和解政策”类似,有机会带来实质性的两岸红利。
![]()
郑丽文其实掌握了一个关键点:在纷繁复杂的两岸关系中,谁能把“理性”和“民生”讲明白,谁就能赢得话语主动权。
她这次不是简单地“翻历史旧账”,是用历史重新梳理认同,用认同打开现实通道。
结语:这场鞠躬,不只是姿态,更是信号
郑丽文站在马场町的那两次鞠躬,不只是对历史的尊重,还是对未来话语权的宣示。
当前的台湾社会,已经逐渐从情绪政治走向理性选择,从单一立场转向多元声音。
郑丽文正是踩在这种结构性转变的节点上,试图用“历史和解”撬动“认同重建”,以此打破绿营多年来的舆论封锁。
![]()
如果说这场秋祭是她的“破局起手式”,那么接下来国民党如何把“历史正义”与“经济理性”融合成一套完整路线,将决定她这一枪到底能不能打中红心。
两岸关系的未来,不靠喊口号,更不能靠扣帽子,要靠敢于直面历史,也敢于迈向现实的人。
郑丽文这步棋,已经落下。后面怎么走,岛内外都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