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创业者为了让商标更容易通过审核,或是想蹭知名品牌的热度,会选择申请与已有商标近似的标识。
但要注意,商标近似≠完全相同,这种"擦边球"操作往往暗藏风险。今天甄标就来揭秘那些最容易导致商标申请被驳回的5种常见情况。
![]()
第一种:文字商标的"微调游戏"
最常见的擦边方式是对知名商标的文字进行细微改动,比如将"可口可乐"改为"可日可乐","海尔"改成"海乐",这种看似聪明的做法实则风险极高。
审查员会从字形、读音、含义3个维度进行比对,只要整体印象容易让消费者混淆,就会被判定为近似商标。数据显示,因文字微调导致的商标驳回率高达63%。
第二种:图形商标的"变形记"
有些申请人会将知名品牌logo的某个元素稍作修改,比如改变颜色、调整比例或局部变形,但商标审查不仅看单个元素,更注重整体视觉效果。
曾有案例显示,某品牌将耐克的对勾标志旋转45度后申请,仍因整体轮廓过于相似被驳回。图形商标的近似判断往往比文字更主观,但审查标准同样严格。
第三种:组合商标的"拆分陷阱"
将知名品牌商标的文字和图形拆开重组,比如把"星巴克"文字与另一个咖啡杯图形组合,这种操作也难逃审查员的法眼。
商标审查遵循"整体观察、综合判断"原则,即使部分元素不同,只要整体组合后容易让消费者联想到在先商标,就可能构成近似。这类申请的驳回率在组合商标中占比超过40%。
![]()
第四种:跨类别的"擦边试探"
有些申请人认为在不同商品类别上申请相似商标就安全,比如在服装类注册与家电品牌近似的商标。
但实际上,如果两个商标在市场上可能造成混淆(比如都面向年轻消费群体),或驰名商标存在跨类保护,这种申请同样危险。
第五种:谐音梗的"文字游戏"
利用谐音创造看似不同的商标,比如"康帅傅"之于"康师傅","粤利粤"之于"奥利奥",这类商标虽然在文字上不完全相同,但发音高度相似,极易引发消费者误认。
建议创业者在申请前做好3件事:一是进行全面的商标检索;二是咨询专业代理机构;三是保持原创性。与其冒险申请近似商标,不如花时间打造真正独特的品牌标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