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注册商标时都踩过“近似”的坑:觉得自己的商标和别人的差很远,提交后却被驳回;也有人想打“擦边球”,结果直接被判定近似驳回。其实商标“近似”判定根本不是“凭感觉”,审查员背后藏着一套你不知道的判断逻辑。
![]()
一、审查员判断的终极标准
商标近似的核心不是“长得像不像”,而是“会不会让消费者认错”。审查员全程都会代入一个角色——普通消费者,判断两个商标放在市场上,会不会让人误以为是同一个品牌,或者两者有特殊关联。
不管是文字、图形还是组合商标,最终都绕不开这个“混淆可能性”原则,这是所有判定的基础。
二、3个“潜规则”:原来审查员是这么判断的
(一)不拼“细节”,拼“整体+重点”
在商标审查的实践中,申请者或许认为所申请的商标仅多出一个文字,必然不构成近似商标。然而,商标审查遵循的是整体印象与核心部分相结合的判定原则。
从文字商标角度而言,若申请商标仅多一字,但核心识别部分同已注册商标,整体印象相近,则可能被判近似,如已注册“云朵”,申请“白云朵”即有此风险。
对于图形商标,只要它们的整体轮廓、构图风格高度相似,以至于相关公众在以常规视觉感知方式,如眯眼观察等难以清晰区分时,就会被认定为近似商标。
(二)读音、含义像,也算“近似”
商标近似判定中,许多人仅聚焦字形,却易忽视读音与含义,此乃常见误区。
读音相近易致消费者混淆,如通话购物场景下易听错;
含义相同或相近,即便语言形式不同,用于同类商品也会被认定为近似;
甚至部分商标,虽字形、读音有别,但含义指向同类意象,同样可能被判定近似。
(三)知名商标“保护圈”更大,别想“搭便车”
当他人商标具有较高知名度时,审查员对商标近似的判定标准更为严苛,其“保护圈”相应扩大。即便仅借用知名商标核心字,也可能被判近似。
而行业通用词因自身辨识度低,保护范围有限,与他人类似表述往往不构成近似。
三、4个避坑技巧,提高注册成功率
检索时多维度查:不仅查一模一样的商标,还要查读音相近、含义相关、核心字相同的商标,别漏了中英文对应款。
![]()
避开行业通用词:尽量用独创词(比如“海尔”“谷歌”),或者组合出有独特含义的词,显著性越强,通过概率越高。
别抱“擦边”侥幸:少加“小”“大”“新”这类修饰词,也别改个别字母、换个字体就提交,大概率会被驳回。
隔离对比自测:把你想注册的商标和疑似近似商标分开看,隔一段时间再看,如果还是容易混淆,就赶紧调整。
商标审查不是找茬游戏,而是一场关于“消费者是否会混淆”的模拟推演。放下“我以为”,学会用审查员的“规则眼”去看待你的商标,才能大大提高你的一次性通过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