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
目前,我国医疗体系正同步推进资源配置优化与和谐医患关系构建,通过宏观布局与微观服务双轨并进,持续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与人民健康福祉。
如何有效打通医院与社区之间的壁垒,实现急危重症患者的高效救治与慢性病患者的平稳转诊?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健康上海演播厅”现场,特别聚焦“以急诊为枢纽”的创新实践。来自管理与临床一线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门急诊管理处处长刘隽、急诊科主任葛晓利,以及来自社区前沿的上海市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黄浦区老年护理医院院长张扬,三方共话,探讨医院与社区协同发展的务实路径。
知情同意如何超越形式、落到实处?如何将签署文书的过程,升华为有温度、有共情的医患沟通?上海市黄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黄浦区卫生健康监督所)党总支书记、副主任陈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门急诊管理处处长刘隽、医务处处长陆文良,从监管、医疗管理与临床实践多维度,共同探寻法律合规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协同机制。
从救治窗口到调度中心: “急诊枢纽”重塑区域医疗协作
社区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也是分级诊疗的起点。当前,大医院急诊科“人满为患”与“急慢不分”的现象依然突出,大量非急症患者涌入,挤占了宝贵的急救资源。与此同时,社区医疗机构的“健康守门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分级诊疗体系面临“上转容易、下转难”的现实瓶颈。如何有效打通医院与社区之间的壁垒,实现急危重症患者的高效救治与慢性病患者的平稳转诊,已成为深化医改、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的关键挑战。
张扬介绍,社区老年患者多为多病共存(如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叠加),冬春季易出现急性加重,社区受限于设备和急救能力,需向上级医院转诊,但传统转诊存在信息传递不清晰、流程繁琐等问题。
事实上,早在2023年11月,在“以急诊为枢纽”的分级诊疗模式中,豫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于需求考量,就开始与九院急诊科进行对接。经过一年多的人员、药品、技术、流程、机制等方方面面的筹备,从今年1月开始至今,九院—豫园急诊双向转诊患者达86例,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就诊秩序,逐步探索出三甲医院和社区间“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急诊区域医疗服务新模式。
九院急诊科是如何高效承接来自社区等渠道的患者,又是如何完成快速分诊和精准转化的?刘隽特别分享了九院经验:“把急诊从一个救治窗口变成调度中心,才能真正释放医疗资源,服务更需要的患者。”九院以急救急诊一体化平台为统一入口,创新构建了“急诊科内循环—院内专科协同循环—区域医联循环”的协作模式。内循环优化急诊内部资源布局,实现急诊科、急诊病房和EICU无缝衔接,针对危重患者提供一体化救治。通过医院急诊科与多专科联动实现中循环,确保疑难病症患者在院内得到综合治疗。以社区卫生中心枢纽的外循环,承担稳定期患者的康复和长期管理,建立上下联动的双向转诊机制。
理念的创新,最终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现场,葛晓利特别分享了这一创新模式在实际运行中的具体流程:针对社区转诊患者多为急危重症的特点,医院将急诊入口作为衔接纽带。在门急诊管理处协调下,急诊科与豫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周边社区建立24小时对接机制,实现EICU、抢救室、预检台与社区医疗团队的全天候联动。社区通过微信群实时传送危重患者信息,急诊预检台立即响应,抢救室同步准备,需住院患者由急诊住院总医师统一安排收治。有效缓解了急诊拥堵,实现了急慢分治。尤其对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患者,在急诊完成急性期处理后,病情稳定但仍需延续治疗的患者可通过联合病房转至社区。社区在慢病管理和人文关怀方面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从医院到家庭的理想过渡。同时,医院定期派驻高级职称医师到社区查房,开展云会诊及多学科会诊,并组织急危重症技能培训,全面提升社区医护救治能力。实施以来,九院急诊滞留率明显改善,超过24小时滞留率从24%降至9%,真正实现了“重病在三甲,康复、慢病到社区”的分级诊疗目标。
随着“急诊枢纽”模式日益成熟,九院与豫园社区的协作正从解决当下问题,转向构建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未来,豫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继续深化与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合作,共同推动分级诊疗模式的落地实践。合作将围绕两大核心方向展开:一是持续优化精准转诊通道,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与服务覆盖面;二是强化社区医疗水平的提升,通过“横向到边”覆盖常见病种的同质化诊疗,“纵向到底”依托九院专家、技术与药品下沉,实现医疗资源的深度贯通。
![]()
从法律条文到临床实践: 上海探索“实质有效”知情同意新路径
医疗系统的“硬件”资源需要优化,“软件”层面的医患沟通也同样亟待升级。随着公众维权意识的提升和《民法典》对“明确同意”的强化,医疗知情同意正面临从“程序合规”到“实质有效”的深刻转变。在实践中,医疗机构既要确保法律要求的严谨履行,又要应对患者因信息不对称、理解差异或情绪焦虑带来的沟通挑战。如何将签署文书的过程,升华为有温度、有共情的医患沟通,已成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保障医疗安全的核心环节。
陈涛介绍,新规强调同意必须基于患者的充分理解,而书面形式仅是达成此目标的手段之一,医疗机构须采取多措并举:首要任务是修订内部管理制度与知情同意书模板,同时需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专项培训与实战模拟,以转变观念并提升沟通能力。此外,必须强化病历书写管理,确保告知记录完整规范。对于高风险情况,可引入第三方见证告知过程,以防范潜在争议。
“为确保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得到实质性保障,卫生监管部门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指导员、服务员、裁判员,需在全流程中发挥作用。”陈涛解释,在“事前”阶段,重在设定规则与提供服务指导;在“事中”阶段,通过日常监督、专项检查等方式进行精准预警与监管,确保规则执行;在“事后”阶段,则需对违法行为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并探索将结果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从而切实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知情同意是医学伦理的基石,也是防范医疗纠纷的重要保障。”陆文良特别分享了九院经验。作为拥有16个口腔科室、年口腔相关科室门诊量170万人次的“双中心”医院(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九院需解决不同科室告知差异与高流量管理难题。有效的知情同意需要医患双方共同重视,医务人员需用通俗语言动态告知病情、方案、风险及替代方案;患者应认真倾听、主动询问。告知应贯穿诊疗全过程,并在文书签字基础上,必要时采用录音录像等方式留存痕迹。这既是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尊重,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
构建真正有效的知情同意,首先必须从源头上确保文书的可读性与可理解性。陆文良谈到文书制定需符合的三重标准:法律上严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学上确保事实准确,患者层面则要实现“听得懂、能复述”。具体可通过“术语白话转化”、图表辅助与“四问法验证”(疾病、方案、风险及不治疗后果)等方法实现,最终使知情同意书同时具备“法律底线不能碰、医学事实不能错、患者能听懂才算数”的核心属性。
一直以来,九院在口腔质控标准化建设方面始终尝试积极探索。今年9月,《口腔门诊手术和治疗操作知情同意书模板》试行稿汇编正式发布。刘隽特别介绍了该模板目前在九院的试点应用情况,其在保障患者知情权、规范诊疗行为、防范医疗风险方面所起到重要作用,为后续在全区基层医疗机构的推广奠定了实践基础。刘隽提到,该模板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情与法”的平衡,既满足规范医疗行为的法定要求,又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从法律层面看,它是患者知情权的体现,能切实维护患者权益;从医疗风险防控角度,它为医患搭建沟通桥梁,可提前告知治疗各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有效减少纠纷。这一环节更是保障口腔医疗质量安全、推动诊疗规范化的重要支撑。在上海市口腔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和黄浦区卫健委的支持下,《口腔门诊手术和治疗操作知情同意书模板》试行稿汇编已在黄浦区十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试点,为未来各级医疗机构的推广运用奠定基础。
从法律共识走向行动自觉,上海在知情同意领域的这些探索,不仅为有效防范医疗纠纷提供了新解法,更在为全国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值得借鉴的“上海样本”。这场医疗知情同意的深刻变革,正悄然重塑着医患之间的信任纽带,让每一次签字都成为有温度的承诺。
作为首个设立在进博会的大型健康直播节目,“健康上海演播厅”再度开播,带来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式的直播盛宴,围绕医疗健康的创新融合和大众的健康需求,共话健康。“演播厅”由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上海报业集团海上名医主办。
原标题:《进博聚焦|上海探索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从“急诊枢纽”到“情法融合”》
栏目主编:顾泳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黄杨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