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医院剖腹探查术后纱布遗留事件的处理结果中,器械护士负主要责任,巡回护士负次要责任,主刀医师未被追责。这一处理结果引发了关于手术团队责任划分的深入思考。
![]()
事件追责呈现碎片化
![]()
无影灯下,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与主刀医师的默契配合是保障手术台上患者安全的基石。器械护士就像主刀医师的“第三只手”,负责器械的准备、传递、记录、清洗、消毒、整理等。巡回护士被称为“手术室大管家”,从术前严谨核对相关信息,到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再到术后确保无物品遗留,其身影贯穿手术全过程。然而,一旦手术出现差错,这一和谐场景即被打破,等待他们的将是责任认定。
当前,我国在手术团队责任划分上面临系统性挑战。现行的医师法等法律法规虽然规范了医师执业行为,但却未能明确界定主刀医师在手术团队中的具体职责。主刀医师虽然掌握着核心医疗决策权,但对护理团队的管理权却相对有限。基于此,手术差错后的追责往往呈现碎片化特征。正如文初案例,仅涉事护士受到处罚而主刀医师未被追责,这种处理方式明显忽视了手术团队作为有机整体的内在联系。
国际经验为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多元解决思路。美国外科医师协会提出了“船长原则”,将主刀医师定位为手术团队的领导者,要求其对团队成员的操作合规性承担监督责任。德国尽管通过医师执业法确立了医务人员专业独立的原则,但在司法实践中又形成了“梯度责任”认定模式,当主刀医师存在明显监督过失时,应当承担相应比例的连带责任。日本则建立了“双层审查”制度,通过医疗机构自查与第三方独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手术团队责任划分的公正性。
完善手术团队责任体系
![]()
医学实践的本质是团队协作。完善手术团队责任体系,关键在于建立权责对等、风险共担的机制。这既不是要求主刀医师为所有护理失误“买单”,也不是让护士在系统性缺陷中独自担责,而是要通过制度设计让医护双方在明确的责任框架内形成合力。
建议构建合理的责任体系,明确界定各岗位的责任边界。一是引入“专业责任半径”概念,将手术室划分为核心操作区、辅助操作区、外围保障区,分别明确不同区域主刀医师、器械护士、巡回护士的主要职责。二是制定详细的手术室岗位关键责任清单,使每个岗位的权责一目了然。三是在关键节点实施联合签名制度,由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与主刀医师共同核查患者信息、手术部位和器械数目,既确保操作规范,又强化责任意识。
建议构建科学的责任认定机制,推动多方协同和团队融合。一是设立由医学、法学和管理学专家组成的多学科鉴定委员会,推行双盲技术评估制度,确保责任认定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二是建立医护联合责任保险机制,为手术团队协作中的混合过错提供风险分担方案。三是赋予主刀医师必要的团队管理权限,打破传统的“医护分治”模式,促进团队深度融合。
只有当“哨兵”与“船长”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才能真正构筑起守护患者安全的坚固防线,让每一台手术都能承载起生命的重托。这不仅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需要,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最好守护。
![]()
文:北京大学医学部 杨崇 刘金博 王岳
编辑:宁艳阳 秦明睿
校对:马杨
审核:李诗尧 徐秉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