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在北京市东城区
由中建科工承建的
马圈公交地铁一体化项目
地下连续墙顺利实现闭合
它深埋地下
却是首都交通网络中关键一环
为什么要建这样一堵“墙”?
它有什么特别?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项目
看看地底的“硬核筑造”
![]()
马圈公交地铁一体化项目,是北京市“3个100”市重点工程之一。它位于广渠路与地铁7号线、17号线交汇处,建成后将成为东二环连接通州的唯一快速直达公共交通线路的交通枢纽,承担着缓解都市交通压力,提升区域服务的重要使命。
![]()
想要在地面上盖房、修车站之前,要先在地下挖出一个巨大的“盒子”——这就是基坑。无论是地铁站、停车场,还是像本项目这样的交通枢纽,其核心功能区和建设难点往往集中在地下。而要想“往下建”,第一步就是“挖坑”。
看似简单的“挖坑”,其实是城市建设里最危险、最考验技术的环节之一。因为你一挖,周边的土会塌、地下水会渗、周围的地铁、道路、建筑都可能被牵动。所以每一个深基坑,都必须先“支护”。支护就像给深坑穿上“盔甲”,它的牢不牢,直接决定整个工程能不能安全往下做。
本项目的基坑,最深处达25.61米,相当于在地面下“倒建”八层楼。地铁、道路、管线在此交织分布,最近的地铁结构距离施工点只有178毫米,比一块砖还薄。
因此项目团队选择了“800毫米厚地下连续墙+三道混凝土环撑”的支护方式。
![]()
地下连续墙像一道密封的“盔甲”,既能挡土,又能防水,还能承压。相比传统的支护方式,它更结实、密封性更好,能把地下水和土体都稳稳“隔”在墙外。
三道混凝土环撑则为地下连续墙提供了坚实支撑,形成了“外墙稳、内撑牢”的双重保护体系。即便四面八方都有压力,也稳得住、不变形。
![]()
要在东二环的核心地段筑起这道“盔甲”,难度可想而知。首先,场地小到转不开身,大型设备的站位、转向都受到限制。
其次,钢筋笼太大太重。它是地下连续墙的“骨架”,由密密焊接的钢筋组成,能让整面墙既坚固又有韧性。最长的有36.7米,最重的一节有37吨。吊装时要保证它不歪、不晃、精准入槽,一次成功。
再加上地下情况复杂,有旧基础、旧管线,挖到一半碰上障碍物,就得立刻停工探测、分析、处理。每一步,都考验着项目团队的技术和耐心。
![]()
面对重重难题,项目团队没有退缩。场地太小,他们就把施工节奏拆得更细:分区、错时、连夜调度,把设备一台台“挪”着干。钢筋笼吊装太难,他们提前在电脑里“试吊”,模拟每一个角度和吊点,确保那几十吨重的钢筋笼能一次就稳稳下槽。
地下情况复杂,他们就在现场加密监测,地连墙的每一次成槽、每一次灌注,泥浆密度、墙体垂直度都反复校核。基坑四周布满了监测设备,实时显示变形、位移、地下水位——就像给工地装上了“神经系统”。

随着最后一幅钢筋笼顺利完成吊装
地下连续墙整体实现闭合
为这座地下空间筑起第一道安全防线
也为后续的主体结构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地铁、公交、长途客运
都在这里实现换乘
为数十万往返于东二环与通州之间的通勤党
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
为首都构建更绿色、更现代的交通格局
来源:中建科工 建投公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