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四川人民期盼已久的引大济岷工程启动建设。引大济岷工程,将让大渡河水从川西高原一路穿行,进入成都平原。
治水兴川再添“重器”
引大济岷,不是突然落笔的篇章。
早在20世纪50年代,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在探讨成都平原未来可能面临的缺水问题时,首次提出从川西北引水到四川盆地的设想。后经相关单位多次研究论证,于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引大渡河水补济岷江的方案。
数十载春秋荏苒。多少四川水利人为早日启动引大济岷工程接续奋斗。如今,引大济岷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复,历经数十年的论证、勘探、设计等前期工作,终于从设想走向现实。作为《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东西向骨干输排水通道,引大济岷工程成为四川“六横六纵”水网主骨架的关键“一横”,是助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利“重器”。
这项工程将首次连通大渡河、玉溪河及岷江。最终,以都江堰灌区与玉溪河灌区输水网络为纽带,让相关市县水网织得更密,工程连通性更强。它将全面优化四川水资源时空分布,构建以都江堰和引大济岷工程为主要水源的双水源配置保障格局。
引大济岷工程是四川水利建设在“十四五”收的一个“豹尾”。放眼整个“十四五”时期,四川水利建设取得的成绩,就如一盘布局精准、决胜未来的大棋局。
这五年,四川水利投资实现历史性增长。投资总量从千亿级向两千亿级突破,预计总量将突破2800亿元。仅2025年,全省水利投资有望完成700亿元以上,再创年度历史新高。投资结构实现从单一渠道向多元投入转变——政府专项债试点、“节水贷”等金融工具、特许经营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为水利建设注入资金“活水”。
这五年,四川水利工程建设蹄疾步稳。向家坝灌区一期一步等大中型工程建成发挥效益;亭子口灌区一期等骨干水网工程加快建设;都江堰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顺利实施。全省“纲目结”有机衔接的现代水网体系逐步成形。
为民谋利破除“水瓶颈”
水不仅是资源,更是民心。在南充市仪陇县,缺水深刻烙印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
“过去干部们下乡,每个人都要随身带个水壶,因为在海拔高点儿的地方找口水喝都很难。”仪陇县凤仪乡凤山社区村民高科武说,就在五六年前,住在半山腰的群众,想一年四季吃上稳定的水也不容易。
缺水像一只无形的手,扼住了群众生活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咽喉”。改变这种困境,水利建设是根本出路。
2021年,仪陇县入选全省首批乡村水务试点县。此后,通过新(改)建多座千吨万人以上规模化供水厂,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0%以上。
放眼全省,“十四五”以来,四川通过大力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推动水利民生实事落地落实。其间,共实施打造100个“乡村水务建设县”,全省2200多万农村居民实现“喝好水”。
水利建设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保障。既是农业的命脉,又关系着民生福祉。
五年来,全省先后有黄石盘、红鱼洞2座控制性水库投用,建成堤防护岸2300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522座,今年汛期更是实现洪涝灾害人员“零伤亡”。
制约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的“水瓶颈”,正被逐一打破。
在川南经济区,向家坝灌区一期一步工程于今年2月正式通水,一举改变川南无大型骨干水网工程的历史。随着供水目标的陆续实现,滚滚金沙江水将造福51万亩良田和140万供水人口。
在川东北经济区,作为我省“六横六纵”水网主骨架中的重要“一纵”,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已累计打开 360多个工作面。今年国庆中秋假期,5200名建设者坚守奋战一线,全力冲刺建设进度。该工程建成后,将惠及414万人口,为371万亩耕地灌溉提供保障。
今天启动建设的引大济岷工程,未来将发挥为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的主要功能。建成后,工程年均供水可达15.23亿立方米,有效缓解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供水压力,为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优质水源,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提供稳定水源。
治水是一项长期任务。引大济岷,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