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专家解读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印发,在基层应用、临床诊疗、患者服务、中医药、公共卫生、科研教学、行业治理、健康产业等8个方面明确24项重点应用,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卫生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健康报推出“‘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专家解读”系列文章,对文件进行深入解读。
本期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胆肿瘤与肝移植外科专家
樊嘉
近年来,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发展,应用成本持续下降,工程化和开发能力显著提升,为卫生健康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卫生健康委等5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既是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医疗健康的战略回应,更是破解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突破复杂疾病诊疗能力提升瓶颈的关键举措,其出台时机把握准确,导向意义尤为深远。
深刻理解技术发展趋势,高质量发展医疗人工智能
目前,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快速发展,治理共识和标准逐步建立,但仍存在资源分散、监管碎片化、长期发展战略衔接不足等问题,需要从顶层设计上明确行业人工智能应用的“临床价值导向”,引导资源向疑难重症、基层医疗集中;也需要深刻把握技术发展趋势,推动人工智能从“辅助工具”变为“合作伙伴”,引导医护技一线人员主动参与人工智能应用的“生产”,将高质量的医疗知识和经验向智能系统迁移,汇聚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更需要为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定下审慎发展的框架,推动产业端高质量供给、行业中规范应用和合理评价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
《实施意见》提出了促进“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发展的5个方面举措,覆盖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供给、算力算法优化、中试基地建设、标准和人才支撑,措施全面,针对性强,是行业实践集中、系统性的总结,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全面把握行业需求,有重点地建设和应用人工智能
近期,大模型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特别是DeepSeek在全国医院快速落地和广泛推广,其速度与覆盖范围已超越以往任何人工智能应用。在科研领域,肿瘤多模态诊疗、多组学数据融合、全自动手术机器人和大规模药物筛选等方向成为热点,成果不断涌现。在临床一线,围绕患者服务、医生赋能和管理提效的探索日益丰富,甚至呈现出“几乎所有人工智能应用都在被大模型重塑”的趋势。
然而,大模型的应用高度依赖高质量语料和强大算力,资金与人力投入巨大,效益评估也存在难度。因此,技术发展必须回归行业需求,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确保服务安全,优化资源配置,并依托可及的数据、算力和场景条件,聚焦优势领域,稳步推进。
《实施意见》明确了8个重点领域、24类具体应用,涵盖基层应用、临床诊疗、患者服务、中医药、公共卫生、科研教学、行业治理、健康产业。这些均是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人工智能应用探索的重点方向。这些领域已有一定积累,成效可预期。同时,《实施意见》对每一方向均提出了具体关注问题和典型场景,目标清晰、任务明确、可操作性强。
深入理解行业管理的要求,发展负责任的医疗人工智能
医疗关乎人的生命健康,在伦理、安全、质量等方面要求很高,卫生健康行业倡导价值、责任、公平等导向,人工智能应用也需要遵循。《实施意见》提出要规范安全监管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从优化行业管理和审核体系、创新监管方式和预警机制、强化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3个方面进行落实,通过风险分类分级管理、大模型备案、测评验证、实施穿透式监管和动态预警等具体举措实现综合治理。《实施意见》提出的要求和措施具有很强的时代技术特征,凸显了治理数智化的顶层设计,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
编辑:秦明睿
校对:马杨
审核:李诗尧 徐秉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