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联会2025年10月预估数据显示,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量约132万辆,零售渗透率首次预计突破60%(最终数据待11月官方确认),这一占比已将燃油车甩在身后。
这个数字绝非冰冷的统计符号——国家能源局截至2025年9月底公布的1806.3万个充电桩(同比增长54.5%)、中汽协2025年三季度调研“超80%消费者认可国产新能源车综合优势”的结论,共同勾勒出核心事实:中国新能源车已完成从“政策依赖”到“市场内生增长”的质变,行业正式迈入以价值竞争为核心的新阶段。
![]()
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60%的渗透率只能说明规模已经扩张到位,但是价值竞争的局面仍未打开。
依点资讯认为,渗透率的数字神话,掩盖不了行业 “大而不强” 的现实: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溢价不足、盈利水平偏低,中国新能源车正陷入 “规模扩张-价格内卷-价值空转” 的循环陷阱。
渗透率破局:三重确定性驱散消费顾虑
60%渗透率的达成,本质是政策、技术、市场三重确定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彻底消解了此前制约消费决策的核心疑虑。
政策预期的稳定化起到关键托底作用。前几年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观望情绪,多源于补贴退坡、购置税优惠变动等政策不确定性——中汽协2025年三季度调研显示,超70%消费者承认政策稳定性会影响购车决策,其中近半数会选择观望。
![]()
而今年以旧换新政策的落地见效(商务部数据:截至10月,政策拉动新能源车零售同比增长24.4%),叠加中汽协10月25日明确提出的“2026年3%、2027年7%车购税阶梯退出”建议,形成了清晰的政策过渡路径,让吉林(新能源车补贴2万元)、上海(摇号分配补贴资格)等多地消费者得以放心入局。
这种“退坡不骤停”的设计,既避免了市场震荡,更推动消费决策从“政策驱动”转向“产品驱动”。
技术迭代则破解了最核心的使用痛点。充电焦虑的缓解尤为明显:截至9月底,我国公共充电桩达447.6万个,平均功率提升至44.36千瓦,配合奔驰EQE(参数丨图片)纯电SUV“10分钟充电续航250公里”、方程豹豹5“综合续航1310公里”等技术突破,让曾遭遇充电排队的车主逐步恢复长途出行信心。
智能化的普惠化同样关键,17万元级的别克至境L7将L2级辅助驾驶纳入标配,高阶NOA功能开放选装,使近半数关注智能化的消费者无需为基础智驾功能支付过高溢价,这种“技术下沉”直接拉动了主流市场的消费转化。
产品结构的全覆盖最终完成市场渗透。与早年“要么高端要么低端”的断层不同,如今的新能源市场已形成完整价格带:比亚迪在日本主推ATTO3等适配车型、广汽面向东南亚年轻人推出的AIONUT,与保时捷纯电MacanGTS等豪华车型形成互补。这恰好契合了消费市场的需求分布——乘联会调研显示,45%左右的消费者购车预算集中在11万—20万元,20%左右在10万元以下,全价位产品布局让新能源车真正走进普通家庭。
格局重塑:冰火两重天中的产业进化
60%的渗透率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汽车产业的剧烈分化,更催生着全新的竞争生态。燃油车市场正经历不可逆转的收缩。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25年9月报告显示,54.8%的燃油车经销商销量未达预期,库存系数升至1.8(警戒线1.5),部分合资品牌甚至出现“以价换量”仍难破局的困境。
![]()
这种收缩并非简单的销量下滑,而是消费心智的彻底转移——当26岁—45岁主力消费群体(乘联会demographics数据)形成“安全为基、成本为尺、体验为纲”的评估体系,燃油车在能耗成本(中汽协调研:超70%消费者认可新能源车使用成本优势)与智能化上的短板愈发凸显。
在此背景下,广汽、长安等头部企业加速“油电并举”转型,而弱势品牌已开始退出燃油车研发,行业洗牌进入深水区。
![]()
中国车企的全球化则实现维度升级。与早年“产品出口”不同,如今的全球化更侧重“技术输出”与“场景落地”:文远知行与Uber在沙特利雅得启动的Robotaxi运营,将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带入中东智能出行市场;宁德时代与易控智驾合作的电动矿卡,已投入2000台覆盖国内多座高寒高海拔矿区,把新能源解决方案延伸至重工业领域。
![]()
这种“技术+场景”的输出模式,配合比亚迪、广汽的本土化研发策略,正在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规则——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年1—8月中国新能源车全球市场份额较2024年全年(30%)进一步提升。
产业链的协同进化更具深远意义,广汽与宁德时代共建的“动力电池回收合作平台”(双方官方公告),探索“梯次利用+再生利用”模式,精准回应了消费者对电池回收的需求;华为、地平线等科技公司深度介入智驾领域,与车企形成“硬件+软件”的生态协同。
更关键的是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的完善——工信部2024年数据显示,国内动力电池回收量达28.3万吨,18项国家标准覆盖拆解、再生全流程,这不仅降低了产业成本,更为“双碳”目标提供了可落地的路径。
繁荣背后:价值竞争时代的隐忧与挑战
渗透率突破60%不是终点,而是行业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转型的起点,诸多深层挑战也随之浮现。
产品内卷与价值失衡成为突出矛盾。乘联会统计显示,2025年1—9月已有98款新能源新车上市,部分车企陷入“配置堆砌”怪圈——过度强调续航里程、智能硬件数量,却忽视了消费者真正关注的“实用性”。
中汽协调研显示,超65%消费者关注续航,但仅13%左右愿意为冗余智能化配置支付溢价,这种“高关注、低支付”的特征,暴露了产品供给与真实需求的错位。
更值得警惕的是,个别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惜压缩安全冗余,2025年9月某品牌小型电动车因电池密封垫安装问题启动召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召回公告No.2025-174),正敲响质量管控的警钟。
![]()
全球化布局遭遇多重壁垒。尽管中国新能源车技术优势显著,但出口面临的阻力持续升级:欧盟关税壁垒、美国市场准入限制,导致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增速(海关总署数据:22%)低于燃油车(25%)。
本土化适配的复杂性同样不容忽视,比亚迪为适配欧洲市场,针对当地充电标准、道路法规优化车型(比亚迪欧洲分公司声明),这提示企业:全球化绝非“产品平移”,而是需要深度融入当地市场的全链条运营。
安全与服务的短板仍待补齐。智能化带来的安全风险日益凸显,2024年美国NHTSA曾因“幽灵制动”问题对特斯拉Autopilot系统发起调查(涉及200万辆车,NHTSA公告ID:24V-589),印证了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信任危机——中汽协调研显示,仅36%受访者表示“非常信任”或“比较信任”高阶智驾技术。
售后服务的不足更直接影响用户体验:超70%消费者呼吁提升维修价格透明度,65%要求加快服务响应速度,而当前仅31%左右的车主购买过延长质保(乘联会售后调研),显示车企服务体系仍滞后于市场需求。
依点评:60%之后,亟待重构“价值竞争”新标尺
60%渗透率的里程碑(乘联会10月预估),宣告中国新能源车“上半场”(规模扩张)落幕,“下半场”(价值竞争)开启。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购车将告别“小白鼠式尝试”,在安全、成本、体验上获得更可靠的保障;对于行业而言,靠补贴、靠低价、靠配置堆砌的竞争逻辑已难以为继。未来的竞争胜负,将取决于三个核心维度:能否精准匹配消费者“安全为基、成本为尺、体验为纲”的需求本质,能否在全球化中实现从“技术输出”到“标准制定”的跨越,能否构建起覆盖研发、生产、售后的全链条价值体系。当中国新能源车不再需要用“渗透率”证明自己,而是以“技术标准”“用户口碑”“生态能力”定义全球汽车产业的新方向,才算是真正完成了从“大”到“强”的蜕变——这,正是60%渗透率背后最值得期待的行业未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