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算过每天要花多少精力, 来扮演一个体面的成年人?
从早上睁眼的那一刻起,这场大型演出就开始了。精心挑选朋友圈照片,滤镜调到最美最瘦,文案要显得既阳光向上又松弛,明明累得不想说话,聚会里也要强打精神扮演幽默风趣......
它不是体力透支后的疲惫,而是一种情感上的过劳:我们的内心能量,没有用在真正热爱的事上,反而消耗在无意义的表演、攀比与伪装中。当 “精致” 从生活的点缀,变成必须遵守的规则,我们终于开始渴望一场向内的出走:走出消费主义构建的幻境,回到真实的自我与生活里。
一、被消费主义裹挟的时代,我们正在失去什么?
当消费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逻辑,我们看似拥有了更多选择,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更珍贵的东西:时间、精力,以及对存在本身的感知。
一个标价5999的扫地机器人,真实代价远超过你的想象:
除了支付设备,你还需要:
·每周花时间清理基站、更换清水/污水(平均耗时30分钟)
·每周两次全屋拾掇,为机器“清障”(散落的袜子、数据线,消耗零碎的休息时间)
·每季度应对一次小故障(如滚刷缠绕、误报错误,相当于耗费半个休息日下午)
·每季度购买耗材(如清洁液、滚刷、拖布等)
这正是当代人的生存困境:我们卷入购买 - 闲置 - 焦虑 - 再购买的无意义循环,陷入了深度的生存倦怠。
![]()
从哲学视角看,这种倦怠不是疲惫于某件具体的事,而是纯粹地疲惫于存在,当我们把生活的价值,寄托在外部的物质与他人的认可上,存在本身就变成了一种负担。
社交媒体上,#精致生活#、#人间值得#的话题下,是无数经过滤镜修饰的“完美人生”;艺术展前,情侣精心调整角度拍摄打卡照,却无人真正注视橱窗内那件艺术品的肌理与灵魂;清晨的咖啡拉花必须配一本英文原版书,连宠物狗的项圈都要与当季流行色呼应......
据统计,现代人平均每天接触的广告信息高达6000条,每4.3分钟就会查看一次手机。这些被算法推送的理想模板,像无形的绳索,将个体拖入永不停歇的攀比与焦虑中。
我们购买的不再是商品,而是对被认可的渴望;追逐的不再是幸福,而是对被抛弃的恐惧。
![]()
二、觉醒的序曲:当消费主义走向破灭
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中指出:消费的终极意义在于,如何度过充实的人生。
而如今,这种消费主义的迷思确实在走向崩塌。
《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41.04%的受访年轻人购物时经常比价,19.29%的年轻人购买任何商品都会比价。豆瓣“不要买|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聚集了约40万成员,他们分享踩雷贴和闭坑贴,用集体智慧破解营销话术。小红书上超600万讨论的拔草笔记见证着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筛选的态度转变。这是从符号消费到实用主义的集体转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安琪的画作《祷》应运而生。
![]()
画作中,红黄蓝三原色被分配给了戴在了一个木偶头上的耳机、纱巾和模特身上盖着的纱巾。模特的脸则由网购时经常见到的气泡膜所覆盖,看不到容貌,堆砌出一位“光鲜亮丽”的古典圣母像。
安琪用廉价材料的密集堆砌,解构精致生活的虚假性,揭露出消费社会物化的本质:我们在追求完美时,其实活成了被数据定义的假人——个体在消费洪流中的主体性丧失。
同样,所谓祈祷,也是在邀请欲望的目光转向内在灵魂的净化,才是一个可能性的生命出口。
《祷》的面世直指这个时代的核心议题:在欲望膨胀的消费社会中,如何寻找精神的抵抗路径,实现真正的向内探索。
安琪的《祷》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正因为它精准地捕捉并艺术地呈现了这种集体情绪。作品的出圈也再一次印证了消费主义社会的集体倦怠,以及走出规训的真实渴求。
![]()
在“躺平”“佛系”等亚文化渗透下,青年逐渐反感消费市场中存在的“炒作”“惊喜经济”“文化工业套路”等新型消费主义表现形式。
三浦展对日本第三消费社会向第四消费社会转变曾概括到五个理性特征:从利己主义到利他主义;从私有主义到共享意识;从追求名牌到简单、休闲;从崇尚欧美、向往都市到追求日本意识、地方意识;由物质到服务的真正实现。不难发现,中国现阶段的消费社会正在向这些表征靠近,从当代消费者消费时的“货比三家”和“既要又要”,生动地投射出当前消费社会观念的迭代。
所以,当青年觉察自己被操纵后,为了降低自我消费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剥夺感,已经有大量消费者开始召回理智,以更清醒的头脑守卫真实的自我。
![]()
如今,《祷》在敲醒世人的同时 ,也带着思想的温度走进了梅见艺术馆,这里没有艺术殿堂的疏离感,反而像邻家小院般自在,恰是艺术不必高悬于殿堂的最佳注脚。
安琪与梅见的相遇并非是简单的联名,而是一场基于共鸣的双向奔赴。安琪的《祷》,是对精神困局的艺术叩问,邀请人们从欲望的追逐中转向内心;梅见的青梅酒,是对生活真味的坚守,用一杯微醺让人们卸下表演的重担。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精致疲劳的时代焦虑,传递着拥抱真实的共同主张。
在这里,艺术不再是玻璃展柜里遥不可及的作品,而是能落入日常烟火的存在,梅见青梅酒也成为了可饮、可藏、可分享的知己,化作饭桌上的闲谈、晚风里的微醺,串联起了艺术与生活的温柔纽带。
![]()
这杯酒里,还有安琪画笔未说尽的赤诚。就像《祷》用气泡膜解构虚假精致,梅见以最简单的“青梅 + 酒”的组合,对抗着消费主义对复杂仪式感的绑架。入口时的清爽,是对过度甜腻营销的温柔反叛;余韵里的微酸,是让思绪沉淀的清醒力量。
今夜,我们不妨就卸下面具,停演这一场浮夸的舞台剧。我们不必再追逐被世俗定义的美好,也无需为气泡膜下的完美人设而透支自己。
谨以一杯青梅酒,致敬生活的真味,敬不被定义的灵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