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一号飞行乘组名单公布,由张陆、武飞、张洪章组成,其中武飞即将成为目前执行飞行任务时年龄最小的中国航天员,相关话题引发广泛关注。
据了解,他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工程师,这一从工程师到航天员的成长轨迹,让人不禁探寻:是什么样的专业环境能培养出如此多元的顶尖人才?答案或许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育体系中。
![]()
该专业的人才培育模式,首先植根于深厚的学科积淀与顶尖的师资支撑。其依托的人机与环境工程系拥有35名教职工,涵盖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青年人才等高端人才,形成了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其所依赖的学科基础更为扎实:1990年获批全国首个“人机与环境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001年至今保持该领域国家唯一重点学科地位,2021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构建起本硕博贯通的完整培养链条,为人才成长提供了高位平台。
![]()
除此之外,实践导向的培养路径是塑造复合型人才的核心。专业建有人机环系统仿真、先进传热等多个实验室,配备飞机环控、防冰等高端实验装置,让学生从本科阶段就能接触航空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设备。武飞硕士阶段主攻的燃油惰化项目,正是专业“科教融通”理念的缩影,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在控制系统设计、软件编程调试等实战中锤炼能力。
![]()
产教融合与战略导向更让培养目标始终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专业与中航工业一飞院等企业共建环控/防除冰技术研究中心,将企业工程优势与高校理论优势深度融合;本科阶段组织学生赴航空航天企业实践,通过企业走访与技术交流夯实专业认知。这种理论与实践的闭环培养,既夯实了武飞等学生的工程根基,更培育了其“空天报国”的价值追求。
该专业的人才发展前景,在武飞身上得到生动印证,更在众多毕业生身上形成群体写照。依托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主干学科,毕业生可在航空航天企业从事环境控制、生命保障系统研发,或进入科研院所参与深空探测等重大项目,还能像武飞一样通过跨领域成长跻身顶尖行业。软科排名显示,北航该专业稳居全国A+行列,其培养的人才已成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中坚力量。
![]()
从工程师到航天员,武飞的成长轨迹并非个例,而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人才培育模式的必然成果。在空天强国建设的征程中,这样的培育模式必将孕育更多既懂技术又有情怀的顶尖人才,也让学生的未来发展与职业抱负得到展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