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帝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立冬作为冬三月之始,养生核心紧扣“藏”字,顺应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盛的闭藏规律。

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主治医师梁会凤表示,立冬作为冬季首节,标志着“闭藏”时节的开启,此时天地阳气渐收、阴气渐盛,养生需紧扣《黄帝内经》“顺时养藏”核心,从起居、饮食、情志、运动四方面调摄,以固护阳气、滋养肾精,为来年生机储备能量。
首先,起居调摄上,立冬后需遵循“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的原则。《黄帝内经》强调冬季应“无扰乎阳”,早卧可顺应阳气收敛,避免熬夜耗伤阴精;晚起则待日光升起后,借自然界微弱阳气唤醒自身机能,减少寒邪侵袭。此时气温骤降,人体阳气易从皮肤外泄,需“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尤其注意背部、足部保暖——背部为督脉循行之处,督脉主一身阳气,穿保暖背心可固护督阳;足部为“三阴之始,三阳之终”,睡前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分钟,可促进气血循环,预防寒邪从足而入。同时,室内需保持适宜温度,避免过度供暖导致空气干燥,可通过加湿器或放置水盆调节湿度,防止皮肤干燥、呼吸道不适,减少阳气随津液外泄。
![]()
足浴用中草药
其次,饮食调养需紧扣“养藏”需求,以“温补脾肾、滋养肾精”为核心。《黄帝内经》提出“秋冬养阴”,冬季阴寒盛,需以温热食物助阳散寒,同时兼顾滋阴,避免温补过盛耗伤阴液。可多摄入羊肉、牛肉等温补气血的食材,搭配当归、生姜炖煮,如经典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既符合“寒者热之”的原则,又能滋养脏腑;中医认为“肾主闭藏”,冬季补肾可增强藏精功能,补肾食材如核桃仁、黑芝麻、山药等都是便捷的养生选择。需注意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如冰饮、生食海鲜,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同时减少辛辣刺激食材,防止燥热内生,耗伤阴津,遵循“温而不燥、补而不滞”的饮食原则。
![]()
食补用食材
再次,情志调节方面,《黄帝内经》要求冬季“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即情志需内敛含蓄,避免过度外露。冬季阳气潜藏,情志过激易扰动阳气,影响闭藏功能,可多晒太阳,尤其是上午的阳光,能激发人体阳气,改善低落情绪,需保持心态平和,减少焦虑担忧,以养心神、固肾精。
![]()
八段锦舒缓运动
最后,运动锻炼需遵循“无泄皮肤,使气亟夺”的原则,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阳气外泄。立冬后可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以身体微微发热为宜,不宜大汗淋漓——大汗会使毛孔张开,寒邪易侵入体内,同时耗伤阳气和津液。运动时间建议在上午10点后至下午3点前,此时自然界阳气相对充足,运动可借助阳气提升身体机能;运动后需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燥衣物,避免吹风受寒,同时补充温水,不可饮用冷饮。此外,中医认为“肾主骨”,冬季可适当进行腰部锻炼,如腰部扭转、揉按肾俞穴(后腰第二腰椎旁开1.5寸),以增强肾功能,助力阳气闭藏。
此外,梁会凤还推荐了适合立冬时节使用的中草药:
生姜:排寒祛湿、活血化瘀、加速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祛除湿气、改善湿气较重所导致的下肢疼痛及酸软的现象;
艾草:驱湿、驱寒、通经络、温经止血、抗菌、缓解风湿病引起的关节肿胀和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消除体内的湿气和寒气、促进新陈代谢、减少病变的发生、提高睡眠质量、缓解疲劳;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缓解女性月经不调或痛经情况;
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促进脚部血液循环、缓解疲劳、促进睡眠;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散寒、缓解疲劳、促进睡眠;
桂枝: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提高睡眠质量。
记者:徐喆衎、陆翔
制图:张伊婷
编辑:孙清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