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庄村村民拎着刚捕获的螃蟹喜笑颜开。本报通讯员摄
10月29日,太原市晋源区野庄村的稻田里穗粒低垂、金浪翻涌。稻蟹共生种养区内,一只只青壳白肚的河蟹正挥舞着双钳。养殖人员缓缓收起提前布好的捕蟹地笼,将体格硕大、活力十足的螃蟹装入桶中,田间地头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野庄村300亩稻田中,有110亩用于稻蟹混养。每亩投放10斤蟹苗,历经约150天的生长和整个夏季的滋养,河蟹已膏黄肥美。
野庄村党支部书记郭阳坦言,由于初期缺乏经验和技术,部分螃蟹从护网中溜走,约有三分之一流失。尽管存在损失,但每亩仍能收获20斤螃蟹,实现增收六七百元。“不仅如此,稻蟹共生改善了水质,提高了有机质含量,水稻长势喜人,亩产预计将创新高。”望着金灿灿的稻田,郭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稻因蟹而优,蟹因稻而肥。稻蟹混养作为一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螃蟹在稻田中捕食害虫与杂草,减少了农药使用,其排泄物又为水稻提供了天然肥料。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稻田的综合效益,构建了良性生态循环,也进一步优化了晋祠大米的品质与口感,形成“米中带蟹鲜,蟹中有稻香”的独特风味。
当天,在王郭村的稻田边,正在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稻田里的直播间”活动。金色稻浪成为天然背景,主播一边展示着刚从田里收上来的青壳肥蟹,一边邀请观众“云参与”从田间到舌尖的全过程。现捕的螃蟹经过清洗、蒸制,香气四溢。主播热情地与线上观众互动,并发出诚挚邀约:“欢迎大家来王郭村,亲身体验现捕、现做、现吃的乐趣!”
今年以来,晋源区农业部门组织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赴辽宁盘锦、宁夏等地考察学习,率先引进稻蟹共生技术,在花塔村、王郭村、赤桥村等7个村开展首年政策性扶持试验。全区目前稻蟹综合种养面积约760亩,每亩给予1000元政策补贴。同时,该区还出台了《晋源区稻蟹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并与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积极对接,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田间工程、蟹苗养殖、病害防治等关键环节,通过技术加政策的双重保障,给农户吃下了“定心丸”。
来源:山西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