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羊网
![]()
统筹/孙晶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德钢 梁辉森 郑俊良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潜力板。
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先后落地、城乡居民收入比连年缩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随处可见……“十四五”期间,广东通过扎实举措持续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成效不断显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民生实惠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百千万工程”
成效持续显现
实现高质量发展,广东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2022年12月,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作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决定,以全省122个县(市、区)、1613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为主体,加快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变成高质量发展潜力板,重点聚焦县域发展、城镇提升、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关键领域纵深推进,形成省市县镇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合力,努力实现“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
近日,记者走进云浮罗定南部的镜船盆地看到,太平镇双角村一片曾经撂荒近30年的金山芒果场,如今已变身为300亩现代化燕窝火龙果种植基地。这里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生长数据,村民在家门口即可就业增收。
“这个种植项目在我们太平镇双角村已经形成特色产业,使经济薄弱的双角村实现集体经济增收。”当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罗定市太平镇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为了盘活荒废的资源,镇村干部和罗定市驻太平镇帮扶工作队一起进村入户,发动群众齐心协力支持新产业进驻。在镇村干部和工作队的帮助下,太平镇燕窝火龙果种植基地成立,通过品种优化和标准化种植,基地培育出糖度高达20-26度的特色燕窝火龙果,在高端市场供不应求。种植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吸纳固定用工20人,高峰期用工达200人,带动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
云浮罗定双角村的变化,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提速的一个缩影。2024年,广东57个县(市)整体经济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一幅“百县图强”“千镇焕新”“万村蝶变”的新图景正在南粤大地不断铺展。
区域协调发展
动能不断提升
随着各项措施的扎实推进,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动能持续提升。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深度重构广东的区域发展版图。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越织越密,见证着融合发展的加速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17万公里,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高铁运营里程率先跨越3000公里大关,历史性地实现了“市市通高铁”……这些变化,为广东产业协同、民生提质、城乡融合铸就了坚实的“钢铁脊梁”,也使粤东粤西粤北获得了脱胎换骨的区位发展新优势。
产业有序转移,有力推动了粤东粤西粤北与珠三角的产业协同发展。位于清远的广清纺织园,是全省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片区之一,在这里,戴世拉链公司一座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正加速运转。
“企业在广州从30平方米的民房起步,一路发展,如今落户清远,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戴世拉链公司董事长戴春明介绍,广清一小时交通圈、临近白云机场的物流优势,以及广清一体化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非常有利于戴世拉链构建辐射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的供应链网络。现在,该公司研发的拉链充电线、可穿戴智能拉链等产品很受市场青睐。同时,该公司还打造“共享车间”,为上下游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实现了“上下楼即上下游”的产业协同效应。
据悉,广东目前已建设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新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产业转移项目547个。粤东粤西粤北“制造业当家”的成色不断提升,“融湾”发展的产业成效不断显现。
海洋经济的加速发展,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蓝色”动能。沿着广袤的海岸线,广东沿海各县加快发展特色海洋产业,打造“粤海粮仓”,唱响“海洋牧歌”,已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新引擎。
广东谱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协奏曲”,全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其成果正不断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利好”。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广东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已从2020年的2.49:1缩小至2024年的2.31:1。
【专家观点】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
举措行之有效 短板加速补齐
“十四五”以来,广东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对此,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认为,全省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并通过行之有效的举措加速补齐短板,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陈鸿宇表示,“十四五”期间,广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百千万工程”,将其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大力推动,可谓抓住了“牛鼻子”。“百千万工程”把中央、省、市对县镇村的各项政策支持、各类资源要素,以及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高校、社会等各方力量集合调动起来,形成了推动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三年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方兴未艾。全省范围内新一轮对口帮扶扎实开展,重大项目和关键资源要素更加精准地投入,直达县镇村,形成了很好的联动效果。
陈鸿宇认为,“十四五”期间,广东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状况显著改变,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继续保持领先优势,粤东粤西粤北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源不断出现,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众多接受产业转移的平台园区加速崛起,致力铸造当地产业的强健筋骨;一批重要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迅速完善,补齐了欠发达地区的区位短板;粤东粤西粤北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让当地老百姓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几年来,广东农村地区的“里子”和“面子”也在同步提升。一方面,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持续优化,这是广大农村居民感受最直观最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的加持,农产品的物流销售网络更加畅通,东西两翼和山区的特色农渔产品已经加速走出当地,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上,陈鸿宇认为,省内欠发达地区要实现长足发展,既要靠输血也要靠造血,各地应该更加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加速形成产业优势和内生发展动力。在此基础上,要持续推进市场化取向改革,加速打破城乡区域间各种隔阂,让各类要素更畅通地流转。只要把行之有效的各种好经验继续向前推进并不断完善,广东一定能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编辑:邬嘉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