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培昭
![]()
埃及吉萨金字塔景区附近的大埃及博物馆。 艾哈迈德·戈马摄(新华社发)
清晨的埃及吉萨高原,晨雾还未散尽,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的轮廓若隐若现,仿佛时间的刻度在沙漠中凝固。吉萨金字塔景区不远处,大埃及博物馆宛如一道时光之门,静静等待着穿越时空的旅人。这座筹备逾20年、耗资10多亿美元、多次延期开馆的博物馆,近日终于举行开馆仪式并向公众开放。在金字塔的倒影中,它与纷至沓来的观众展开一场跨越5000年的对话。
作为古埃及文明的集中地,大埃及博物馆选址颇有深意:玻璃幕墙正对约4500年前建造的胡夫金字塔,日光折射下,现代几何造型建筑与古老巨石在光影中重叠,似乎时间停驻,折叠成可供人们漫步的时空走廊。博物馆的3条轴线放射延伸至3座金字塔,如同一幅文明的星图。
大埃及博物馆是全球最大的专门展示单一文明(埃及文明)的博物馆,珍藏文物超过10万件,其中5万余件用于对外展览,超过3万件是从未展出过的珍贵文物。这些沉睡数千年的宝藏,终于与世人相见。
步入主厅,一座高约11米、重达83吨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俯瞰着熙熙攘攘的游客。这尊距今近3300年的粉红色花岗岩雕像昂首挺胸,足踏砂岩基座,凝视着远方的金字塔。
除大厅外,博物馆按时间与主题双线布展,12个展厅编织起古埃及诸多王朝的兴衰脉络。在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的展厅,5000余件随葬品首次整体呈现,图坦卡蒙黄金面具上的青金石闪烁着尼罗河夜空的光泽。这件做工精细、金碧辉煌的面具被视为帮助法老重生的神圣道具,重超10公斤,前额饰有鹰神与蛇神图腾,下颌垂挂冥神胡须造型。展厅内温控系统的精度控制在±0.5摄氏度内,为这些艺术珍品保驾护航。
不远处,太阳船以优雅的弧线悬于空中,约45米长的船身首尾高翘。这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随葬品,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古埃及人将它视为“连接生死的神圣之舟”。太阳船的木板由黎巴嫩雪松制成,1224块木板采用绳索捆扎技术而非金属钉固定。如今,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木材的细微形变,犹如听诊器不断聆听文物的脉动。
不仅如此,纳芙蒂蒂王后的精美花岗岩雕像、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辛努塞尔特一世的多座雕像等展品也首次亮相。前者尤其引人关注。纳芙蒂蒂意为“迎面而来的美人”,雕像不仅展示了古埃及工匠精湛的雕刻艺术,也满足了参观者对当时审美的想象。
在二层修复实验室的玻璃幕墙后,实验室负责人哈菲兹通过3D建模与AI算法,复原出一块仅存半张脸的祭司雕像的27种可能面部特征,其中一种最终与同期木乃伊的CT扫描数据匹配成功。
夜幕降临,博物馆外墙化作巨型投影幕布。光束以金字塔为原点,投射出庆祝“尼罗河泛滥节”的天象图、象形文字演变动画,以及1902年埃及博物馆在开罗市中心开馆的历史影像,将古与今、天空与大地连成一幅画卷。
站在顶层观景台远眺,晚风裹挟细沙掠过玻璃幕墙。大埃及博物馆犹如打开的多宝格,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与中世纪的科普特织物藏于各自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在科技保护下相映生辉。在这里,见证历史的文物从幽暗库房移至通透展柜,象形文字借助全息投影悬浮空中,数千年前的工匠指纹被超景深显微镜解析,文明的更新与存续更加真实可感,具体可见。
离馆时回望,大埃及博物馆犹如一把插入时间之锁的钥匙。站在时光的门口,我试图听懂石头的喃喃低语。它告诉我:博物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驿站,散落的记忆在此重聚,中断的对话在此继续,今人与古人在某个光影交错的瞬间,共享同一次心跳。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07日 17 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