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舒帆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是需要优先补上的最大短板。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发布,《建议》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方面。这份关于乡村建设的蓝图有何深意?又该如何推进?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高雪莲。
“‘宜居宜业和美’六个字,是一个有机整体,《建议》明确了乡村建设的目标就是要让人在乡村‘留得下、过得好’。”高雪莲表示,这也意味着乡村建设突破了过去单纯侧重于环境整治,转向了环境、产业、治理与人文的系统性重构。
高雪莲进一步解释道,“宜居”强调补齐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短板,并解决厕所、垃圾、污水等突出环境问题,创造一个干净、整洁、便捷、安全的现代生活空间。
“宜业”则强调发展乡村产业,为村民,特别是青年和返乡人才,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宜业’是破解乡村‘空心化’、增强乡村内生动力的根本。没有‘宜业’,‘宜居’就失去了可持续的根基。”高雪莲说,和美是在宜居宜业基础上,对乡村软件和精神层面提出的更高要求。它赋予了乡村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内涵。
具体来看,《建议》创新提出“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
在高雪莲看来,分类有序是承认并适应不同地区乡村在资源、发展阶段上的差异,避免“一刀切”的政策误区;片区化则强调打破行政边界,在更大范围内统筹资源。
“这将精准应对当前乡村发展中资源分散与重复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与村庄分化、产业薄弱与人口流失以及治理碎片化与效能不足等四大痛点。”高雪莲说,这一思路旨在推动形成功能互补新格局,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城乡要素联动。它通过精准配置资源来提升整体发展效率,从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建议》还提出,“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以钉钉子精神解决好农村改厕、垃圾围村等问题,加快补齐农村现代生活条件短板,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钉钉子精神”这一生动比喻,释放出明确而深刻的政策信号。高雪莲表示,首先,它意味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具有持续性与长效性,并非一蹴而就;其次,它要求整治要像钉钉子一样找准点位,“更加注重细节和针对性,从粗放式推进转向精细化治理”;最后,也要注重政策务实落地,“关注群众的实际感受,倾听村民心声”。
在描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蓝图时,高雪莲还强调了乡村女性的重要作用。“乡村女性是乡村的稳定器和活力源,将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蓬勃、持久的力量。”高雪莲指出,“妇联组织是凝聚乡村女性的核心纽带,通过思想引领、技能培训与权益维护,将农村妇女有效组织起来,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投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实际行动,真正发挥‘半边天’作用。”
高雪莲建议,要进一步激发女性潜力,围绕乡村“宜业”需求开展民宿运营、电商直播等技能培训,设立创业基金,提供数字技能支持;树立典型,培养女性带头人,重点培育“乡村女性CEO”等带头人,发展“巾帼合作社”等组织,建立互助平台;完善制度保障,将性别视角纳入政策制定,加强宣传引导,修订村规民约,破除陈旧观念,优化发展环境。
展望“十五五”,高雪莲表示:“未来五年的乡村建设,将是一场以‘人’为核心,统筹‘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旨在让乡村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深刻社会变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