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台上,五跳结束,水花渐息。陈芋汐与掌敏洁以350.22分稳稳摘金,动作如机器般精准。而另一侧,全红婵贴满肌贴的脚踝在镜头前一闪而过——她以第五名结束本届全运会征程,也是最后一战。掌声响起,但更该被听见的,是那藏在肌贴下的疼痛低语。
![]()
这场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身体的博弈。陈芋汐延续统治力,包揽单双人冠军;全红婵带伤出战,最终无缘领奖台。她胫骨与踝关节的慢性损伤,是多年高强度训练的代价。而比奖牌颜色更值得追问的是:为何一名奥运冠军,必须在疼痛中完成每一次起跳?
![]()
跳水运动员的脚踝,如同短跑选手的膝盖、体操运动员的腰部,是职业性“耗损区”。起跳时承受数倍体重冲击,入水瞬间水压如刀割般拍打脚背。胫骨应力损伤、踝关节韧带劳损,在队内并非秘密。有数据显示,现役跳水选手中85%存在慢性伤患。全红婵的伤,不是意外,而是系统性代价的具象化呈现。
![]()
过去,竞技体育信奉“轻伤不下火线”。金牌压倒一切,疼痛被视为勋章。但时代正在变化。广东队此次主动让全红婵退出单人项目,只为保护其长远运动生涯,这本身是一种进步。科学管理负荷、引入高压氧舱与水中减重训练,说明体制已意识到:运动员不是消耗品,而是需要长期培育的个体。
![]()
可矛盾仍在。公众期待她登场,媒体聚焦她表现,地方与国家队的荣誉绑定让她难以真正“休战”。即便教练组理性决策,外界压力仍可能转化为心理负担。她赛后笑着说“很开心”,可那笑容背后,是每天靠冰敷缓解的剧痛。这种“自愿的坚持”,正是结构性压力最隐蔽的形态。
更深远的问题在于退役后的生活。目前尚无全国性数据追踪退役跳水运动员的健康状况,但陈艾森因肩伤退役、郭晶晶多年贴膏药的现实提醒我们:今天的荣耀,可能换来明天的慢性疼痛。若缺乏系统的康复支持与医疗保障,职业运动的终点,或将落在病床之上。
竞技体育不能没有拼搏精神,但拼搏不该被异化为对身体的透支。真正的强大,是让运动员既能站上领奖台,也能在退役后挺直腰板走路。当肌贴成为常态,我们就该重新定义“坚持”——不是带伤出战,而是科学恢复;不是为一场赛事牺牲健康,而是为整个生涯规划路径。
金牌终会褪色,身体却要陪伴一生。尊重运动员,从不再把疼痛当作理所当然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