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与抽动症,是困扰众多家庭和儿童的常见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长期以来,这类疾病的诊疗多以西医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为主。如今,中医药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体系,为这类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希望。
多动症症状表现
1.注意缺陷型症状(最常见,易被误判为“不认真”):听课或听故事时容易走神,经常“左耳进右耳出”,无法记住关键信息;写作业、画画时拖延、分心,比如写两行就玩橡皮、发呆,很难按时完成;做事情没有条理,比如书包乱糟糟、文具经常丢,整理房间时毫无头绪;容易被外界刺激吸引,比如听到窗外声音就跑出去看,忽略正在做的事;经常忘记日常安排,比如忘记带作业,忘记老师布置的任务,或答应的事转头就忘。
2.多动冲动型症状(行为表现更外放,易被察觉):坐不住,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手脚不停,上课时常偷偷离开座位;无法进行安静活动,比如看书、拼图时安坐超不过5分钟,总想跑、跳、爬;话特别多,比如在课堂上抢答,打断老师讲课,或与同学聊天停不下来;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比如抢小朋友的玩具,突然冲到马路中间,或未经允许就拿别人东西;没耐心等待,比如排队时焦躁地推搡他人,玩游戏时不愿遵守“轮流”规则。
抽动症症状表现
1.运动性抽动(最易观察,先从面部开始):面部抽动最频繁,比如频繁眨眼、挤眉弄眼、皱鼻子、咧嘴、伸舌头、点头或摇头,严重时会出现挤眼同时咧嘴的组合动作;颈肩抽动,耸肩、扭脖子、甩头,比如写作业时突然歪脖子,或吃饭时频繁耸肩;躯干/四肢抽动,挺胸、扭腰、踢腿、甩手,甚至出现复杂动作,比如反复摸桌子、模仿他人手势,或走路时突然踮脚。
2.发声性抽动(易被误判为“坏习惯”)简单发声:清嗓子(比如频繁“吭吭”声)、咳嗽、哼唧、尖叫,或鼻子发出“吸吸”声,容易被家长误以为是感冒或“装怪”;复杂发声,重复他人说的话、自己刚说的话,少数孩子会出现说脏话、喊不当词汇。
中医治疗护成长
中医理论认为,多动症与抽动症的核心病机多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着眼于“心、肝、脾、肾”四脏。例如,肝风内动可致抽动,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可致多动,脾虚痰扰则影响注意力和情绪。治疗上,并非简单“镇静止抽”,而是通过中药、推拿、耳穴压豆等多种方法,调和阴阳,平衡脏腑,从根本改善患儿的体质状态。
中医治疗上,会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表现、体质、舌苔、脉象,进行辨证分型,一人一方,针对性更强。中药和针灸等方法旨在恢复机体自身的平衡状态,相较于某些西药,其副作用通常更温和,更适合需要长期调理的儿童。中医强调“治病”与“育人”相结合,不仅改善症状,更关注孩子整体的身心发育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郭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