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在英国海滩散步,可能突然撞见垃圾桶盖那么大的巨型水母,想下海游泳,还得提防藏在水里的致命蜇伤,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英国海域现在的真实情况。
过去12个月里,英国和爱尔兰周边海域一共记录到1327次刺胞动物目击,其中巨型桶水母的目击次数飙到310次,年增长率足足有230%,可有意思的是,之前让人闻风丧胆的葡萄牙战舰水母,数量却骤降了80%以上。
巨型水母“攻城略地”,剧毒物种大幅减少,这种两极分化的背后,其实是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的信号,英国海域的这场生态异动,会不会很快出现在中国沿海?
![]()
海洋保护协会的年度观测报告里,一组组数据把英国海域的生态失衡情况摆得明明白白,这份报告的data主要靠公众上报,覆盖了2024年10月到2025年9月的一整年,1327次的目击总量里,不同水母的命运完全是两回事。
作为英国海域已知最大的水母品种,皱口根口水母的爆发式增长最让人意外,这种半透明的大家伙,顶着巨型蘑菇状的伞盖,下面挂着八簇褶皱触手,最大能长到垃圾桶盖大小。
过去一年里,它的目击次数达到310次,占所有记录的23.3%,大多集中在5到6月,苏格兰和威尔士的海滩最容易见到它们,虽然桶水母的刺细胞对人类大多没伤害,但哪怕是冲上岸的死水母,残留的毒性还是可能让皮肤不舒服,不管是去海边玩还是作业,都得多留个心眼。
和桶水母的激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葡萄牙战舰的锐减,很多人会把它当成水母,其实它是管水母目生物,顶着个闪耀虹彩的气泡状浮囊体,下面垂着的蓝紫色触手最长能伸到水下50米,平均也有9米长。
![]()
它的毒液可不是闹着玩的,被蜇到会有剧烈刺痛,还会起红色疹块、水疱,严重时甚至会发热、休克,连心肺功能都可能受影响,就算是死了,触手的蜇刺能力也不会消失。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它的目击量跌了80%还多,从去年的第二位掉到了今年的第八位,占比还不到4%,而且大多出现在英格兰海域。
在这场物种变动里,月亮水母稳稳当了“领头羊”,这种圆顶状的水母直径大概一英尺,除了中央四圈紫色环状纹路,几乎是全透明的,对人类完全没有蜇伤风险。
过去一年它的目击次数有316次,占比23.8%,7月份是它们出现的高峰期,排第三的指南针水母则是“颜值陷阱”,乳黄色的伞状躯体上有棕色放射状纹路,看着精致,可蜇人一下后果很严重,必须躲得远远的。
![]()
除此之外,狮鬃水母、蓝色水母和帆水母也出现在了观测名单里,其中帆水母的目击记录只占0.5%,特别罕见。
专家分析,造成这种极端分化的核心原因,大概率是海水温度升高和洋流变化,水母本身就是海洋环境的“天然晴雨表”,它们的种群变动,说到底就是海洋生态系统发出的预警。
水母种群这么大的变动,早就牵动了海洋生态链的上下游,而海龟的出现,正好能看出这种生态联动的痕迹。
过去一年,英国周边海域一共确认了12起海龟目击报告,比去年多了3起,这其中9起都是棱皮龟,全球体型最大的海龟,也是英国水域最常记录到的龟类,去年8只活体棱皮龟大多出现在西南海岸。
![]()
另外3起里,苏格兰外赫布里底群岛发现了一只活体蠵龟,还有两起没明确具体龟种,虽然专家说这些目击记录“让人鼓舞”,但多数海龟种群还是处于易危状态,面临灭绝风险,这样的数量其实依然很珍稀。
每年夏天,棱皮龟都会洄游到英国水域,它们的主要食物就是水母,从生态逻辑来看,桶水母这些物种激增,本来就给棱皮龟提供了更充足的食物,这可能也是海龟目击次数增加的原因之一。
但换个角度看,如果海龟的种群数量没法跟着增长,水母缺少了有效的自然制约,它们的数量可能会进一步失控,进而影响整个海洋食物网的平衡。
水母在海洋里的作用远比想象中重要,它们不只是海龟等捕食者的食物来源,还能促进碳元素在海洋食物网里流动,对维护生物多样性有着没法替代的作用。
![]()
它们对环境变化特别敏感,温度、洋流、水质稍微有变动,都会反映在种群数量上,这也是为什么专家会把它们当成海洋环境的“指示物种”。
部分水母还有食用价值,就拿桶水母来说,它的肉质可以加工食用,未来说不定能成为某些鱼类的可持续替代食材,这也给应对水母激增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英国海域的水母乱象,绝对不是孤立的区域事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明显,海水温度升高已经成了全球性问题,而这正是水母数量激增的核心诱因,这时候大家难免会担心,中国沿海会不会很快面临同样的情况?
其实中国沿海本来就有不少水母品种,和英国海域的物种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常见的海月水母,和英国的月亮水母亲缘很近,对人类也没什么危害。
![]()
像沙海蜇、霞水母这些品种,毒性堪比指南针水母,很可能会威胁到海边活动的人群,这些年,我国部分海域也出现过水母数量异常增多的情况,给沿海渔业、旅游业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不少影响。
从环境背景来看,中国沿海面临的压力并不比英国小,全球变暖导致海水升温、近海养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洋流变化引发物种分布调整,这些因素凑到一起,都可能给水母爆发创造条件。
一旦出现类似英国的巨型水母“入侵”,不仅会影响渔业生产,水母可能堵塞渔网、和养殖鱼类抢食物,还会威胁海边旅游安全,甚至破坏局部海域的生态平衡。
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观测机制很重要,英国海洋保护协会的很多数据都来自公众上报,这种全民参与的模式能快速覆盖广阔的海域,及时捕捉物种动态,我们也可以依托沿海城市的社区、景区和渔业合作社,建立水母观测志愿者网络,让更多人成为海洋生态的“监督员”。
![]()
得加强对水母物种的分类研究和风险预警,把不同水母的毒性、习性和分布规律弄清楚,针对有毒物种做些通俗易懂的识别指南和避险手册,通过景区公告、社交媒体这些渠道给大家普及。
相关部门可以结合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建立水母数量预测模型,提前发布预警信息,给渔业生产和旅游活动提供参考。
生态保护才是根本,水母数量激增的核心是环境变化,只有从源头减少人为因素对海洋环境的破坏,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近海污染、控制过度养殖、保护海龟等水母天敌的栖息地,这些举措看着和水母治理不直接相关,却能从根本上降低生态失衡的风险。
海洋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区域的生态异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英国海域的巨型水母激增,既是对当地生态的考验,也是给全球沿海国家敲响的警钟。
![]()
对于中国来说,与其等危机发生了再补救,不如提前做好准备,用科学的监测、广泛的科普和坚定的生态保护,守护好我们的蓝色海岸线,毕竟,海洋生态的平衡,从来都离不开未雨绸缪的守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