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促进养老理财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通知》),从稳步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不断完善养老理财产品设计、探索提供多样化养老金融服务。
《通知》阐述了鼓励发行长期限养老理财产品的系列措施,可以预期,试点养老理财产品将主要为长期限产品,养老理财产品积累的资金也将更好地发挥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功能,有效支持银发经济与养老产业发展。
老年人的就医养老问题,既关系个人生活质量,也关乎社会民生。为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目标,养老金融作为重要支撑,正在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养老金融”成为关键领域之一,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于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高度重视,也为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指明了未来发展的路径。
养老理财开展全国试点
近年来,相关部门及金融机构不断健全养老金融体系,有针对性地丰富产品服务供给,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支持力度,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差异化养老金融需求。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养老理财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通知》)。
整体来看,《通知》的下发,是为了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推动理财公司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
《通知》大幅提高试点范围、期限、规模,将试点范围由10地试点扩大至全国,意味着全国各地的投资者都可以购买由理财公司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与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范围一致;试点期限由1年扩大至3年;单家理财公司养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规模上限由此前的100亿元/500亿元提高至该机构上年末净资本扣除风险资本后余额的5倍,为理财公司大力发展此项业务提供了充足的额度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通知》鼓励试点理财公司发行10年期以上,或者最短持有期5年以上等长期限养老理财产品。对10年期以上养老理财产品规模占比较高的试点理财公司,在监管评级中予以适当加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理财公司发行长期限养老理财的动力。
作为长期限资金,养老理财有着天然的优势。《通知》则从投资端体现了产品的“养老属性”,明确支持理财公司投资与养老特征相匹配的长期优质资产,通过适当方式参与投资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以债券、股票、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和衍生品等多种方式投资养老领域资产,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和银发经济的支持力度。
多元化产品实现养老金融
来自北京35岁的在职人士楠木(化名),平时对养老规划有着较强的意识,早些年见过不少朋友为了养老保险和理财费心费力,加之自己收入虽高但波动较大,一直希望找到一份既能保障未来养老,又能兼顾灵活流动性的投资方案。
在多方了解后,楠木决定购买一款增额终身寿险(分红型)产品。据她介绍,这款产品每年缴费5万元,连续缴纳3年后从第6年开始就可以根据需要提取资金。
这种产品较为灵活,让楠木感到非常贴心:“个人养老金有税收优惠,但到退休年龄才能取,选择不同的产品可以提高流动性。而增额终身寿险则解决了这一困扰。等到需要用钱时,提取非常方便,还能兼顾长期积累。”
更让楠木满意的是,增额终身寿险还是一款分红型产品,能让资金保值增值。根据楠木观察,这款产品在2024年的分红利率大约为3.4%,虽然分红收益会根据公司实际经营情况有所差异,但整体收益颇具吸引力,且不会过多占用她对于其他投资的资金压力。
“这就像是给自己的养老多添了一份保障,这种设计既省心又省事,非常适合我。”楠木笑着说道。她的这种规划方式,不仅体现了年轻一代人对养老保障的主动意识,也验证了创新型理财产品在流动性与稳健性上的独特优势。
养老金融仍然大有可为。“坚持守正创新、分类施策,针对人群特征、业务类型、产业特点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引导推动银行保险机构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发展各类养老金融业务,积极探索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金融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说。
科技养老更落地
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离不开高质量养老产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技赋能养老成为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通过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银发经济的深度发展,金融与科技联手,在智慧养老、健康管理、养老金融服务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为老年人群体带来更加便捷、高效和精细化的服务。
“现在的各个科技行业,都在为养老板块添砖加瓦。”深圳一家养老公司刘先生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以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赋能养老产业,为解决当前养老服务中的诸多痛点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如何通过金融手段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完善的经济保障和服务支持,已成为企业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与机遇。
日前,具身机器人也逐渐追觅推出全球首款震动AI智能戒指,凭借“AI交互+全场景健康监测”的创新定位,填补智能戒指领域“震动交互+精准健康管理”的市场空白,能够全天候记录健康及数据。
从工业制造领域向服务机器人方向拓展。在养老场景中,服务机器人以其灵活的交互方式和高效的辅助性能,能够协助完成老人日常生活中的陪护、搬运和简单的照护任务,为缓解护理人员短缺和提升护理效率提供了重要的助力。这些具身机器人通过感知、决策和执行一体化的功能设计,可以更好地适配老年群体的需求,提升使用便利性与舒适感。
“养老金融与智慧医疗、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将开创智慧养老新范式。金融资本可优先投向智能监测设备、远程诊疗系统、健康管理平台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实时感知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智能网络。”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吴泽伟告诉记者,基于人工智能分析的个性化健康数据,金融机构能够开发动态定价的保险产品和精准化的养老服务套餐,实现风险管理与服务定制的统一。智慧医疗系统产生的连续健康数据又可反哺金融决策,使保险核保、信贷审批等流程更加精准高效。这种“技术-数据-金融”的良性循环,将推动养老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干预、从标准化供给向个性化定制转变,显著提升服务效率与生命质量。
养老金融探索新方案
当前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也面临多重挑战,从老人群体结构到养老服务供需,再到观念与资源的匹配,亟须探索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
“目前老年人群体中,农村乡镇人口占比较大,这部分人群居家养老的需求尤为突出。”刘先生告诉记者,然而,在居家养老领域,当前市场上的科技产品主要以健康监测类产品和适老化设计产品为主,对于服务内容的覆盖还相对欠缺,难以满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个性化、深度服务的需求。
“养老需求的主要群体集中在50后和60后,他们的消费观念与年轻一代存在明显差异。”刘先生介绍,受传统节俭观念的影响,“舍不得花钱”“没必要花钱”的思想较为普遍,对专业化养老服务及产品的消费意愿普遍较低。
在当前养老金融的发展中,需求多样化与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解决老年人群体日常生活中个性化、深度服务的需求缺口,破解受传统消费观念限制的市场局面,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同时,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也为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尤其是在智慧养老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应用正在逐步改写行业格局。
养老金融与智慧医疗、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将开创智慧养老新范式。”吴泽伟认为,金融资本可优先投向智能监测设备、远程诊疗系统、健康管理平台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实时感知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智能网络。
吴泽伟建议,养老金融支持养老服务类企业需构建全周期、多层次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特点,金融机构应提供差异化支持:对初创期企业,可通过政策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基金及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注入启动资本,帮助其突破早期生存瓶颈。
“对成长期企业,应开发基于养老服务合同预期收益权、特许经营权的质押贷款产品,并鼓励通过资本市场发行专项债券拓宽融资渠道;对成熟期企业,则可提供并购贷款、资产证券化等工具支持其规模化发展。”更为关键的是,吴泽伟认为,金融机构需超越传统信贷思维,通过整合医疗、康复、信息技术等产业资源,构建涵盖上下游的养老服务生态圈,实现从单一资金支持向产业赋能升级,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破解养老服务机构信贷困境需建立以信用能力评价为核心的综合解决方案。”他举例道,构建适用于养老行业特点的信用评估模型,将床位周转率、长期照护合约质量、专业团队稳定性等软指标纳入评估体系。此外,鼓励发展供应链金融,依托核心企业信用为其上下游服务商提供融资,并探索设立养老产业投资联动模式,通过“债权+股权”结合方式满足机构中长期资金需求,形成多元化融资支撑体系。
(图)贝莱德建信理财发布《2025中国养老金金融白皮书》。贝莱德建信理财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