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舒斯京刚下飞机,普京的命令已送抵总理府。
俄罗斯要自己产稀土了。不是口号,是12月1日前必须批准的国家路线图。
![]()
过去十年,全球90%的稀土加工在中国完成。俄罗斯虽有资源,却长期依赖中国提炼与分离技术。米舒斯京访华期间,双方签署了能源与基建协议,但稀土供应链的脆弱性,被莫斯科看得比任何贸易数据都清楚。
![]()
2010年,日本因钓鱼岛事件遭遇中国稀土出口限制,三个月内钕铁硼价格翻倍。日本随即向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注资2。5亿美元,建立海外产能。如今,莱纳斯在马来西亚的工厂年产2万吨稀土氧化物,是西方最大非中国供应商。但它的核心设备、工艺流程、工程师培训,仍由中国提供。
![]()
俄罗斯不是第一次尝试自立。2015年,俄联邦地质局启动“稀土复兴计划”,投入380亿卢布,试图开发科拉半岛和东西伯利亚矿床。十年过去,年产量不足500吨,不及中国单个企业产能的十分之一。技术断层、资金不足、人才流失,是主要瓶颈。
普京的指令,不是临时起意。它发生在俄乌战争进入第四年、西方制裁冻结俄银行系统、芯片与高端设备进口受限的背景下。稀土是永磁电机、制导系统、激光武器的命脉。没有它,坦克无法转向,导弹无法校准,无人机无法续航。
俄罗斯公开表示愿与美国合作开发稀土项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俄已探明稀土储量约2100万吨,居世界第三。但开采成本高,环保标准严,国际资本避而远之。若无中国技术输入,俄无法在五年内实现规模化生产。
中国并未禁止对俄出口稀土。2023年,中国向俄出口稀土金属约8600吨,占俄总消费量的70%。但出口许可审批更严,批次更低。这不是禁令,是控制。是让对方明白:依赖,就是软肋。
全球正在重组稀土供应链。美国推动“友岸外包”,欧盟设立“关键原材料联盟”,印度、越南、巴西争相申请加入。但所有新链路,都绕不开中国的技术节点。没有中国,就没有真正独立的稀土产业。
俄罗斯的行动,不是挑战,是自救。它不指望取代中国,只求降低风险。就像中国不指望取代美元,但必须拥有自己的支付系统。
未来十年,稀土不再是单纯的矿产资源,而是地缘政治的基础设施。谁控制提炼,谁就掌握高端制造的钥匙。中国不是垄断者,而是最高效、最完整、最不可替代的生产中枢。
普京的命令,暴露了一个深层现实:即使最亲密的伙伴,也会在关键领域留一手。信任不能替代能力。合作不能取代自主。
中国不需要恐惧俄罗斯的自立。因为真正的优势,不在资源多寡,而在技术迭代的速度。当西方还在为分离镨钕发愁时,中国已开始研究磁性材料的量子调控与循环回收。
稀土只是开始。下一场博弈,将在固态电池、氢催化剂、高温超导材料之间展开。
我们不必为别人的追赶焦虑。我们只需继续向前。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