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黄河冲积平原上的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明沙淖乡贺成泉村,千亩稻田如鎏金般铺展,金黄稻穗随风摇曳,奏响丰收乐章。这片昔日荒芜的盐碱滩,如今已蜕变为“鸭稻共生”生态种植基地,在盐碱地上探索出一条生态友好、效益可观的乡村振兴新路。
“鸭稻共生”是这片稻田丰产的核心密码。水稻生长周期内,7万余只鸭子穿梭田间,啄食杂草、害虫、螺类,减少病虫害,翻松土壤、释放肥力,其排泄物也是天然肥料。“这种模式节省了部分农药化肥成本,大米达到绿色健康标准,口感更清甜。”种植户陈浩介绍,基地的大米加工时保留胚芽,口感与营养兼具,赢得市场广泛认可。
![]()
颗粒饱满的稻穗
从盐碱滩到“金稻田”,离不开种植户陈禄喜父子的探索。作为土右旗盐碱地种稻“先行者”,陈禄喜最初试种普通水稻时,因土壤含盐量高、病虫害频发收成寥寥。一次偶然机会接触“鸭稻共生”模式后,他从湖北空运5000只鸭苗在30多亩稻田试验,试种成功后逐步将规模扩大至千亩,鸭苗数量增至7万余只,形成“稻护鸭、鸭助稻”良性循环。其子陈浩组建电商团队,通过直播、小视频等方式展示“鸭稻共生”全过程,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陈禄喜珍珠香米”走向全国市场,成为土右旗特色农产品名片。
![]()
种植户陈浩在稻田边通过直播间介绍稻子的收割进度
这一模式既让陈家实现增收,也带动周边村民共享生态红利。“水稻不怕水,地表有水能抑制地下盐碱上泛,每亩地能增收600—800元。”陈浩介绍,不少村民上门学习种稻和养鸭经验。此外,加工大米后的油糠、稻壳被饲料厂、酒厂收购,实现全产业链资源高效利用。
原标题: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千亩“鸭稻田”铺就生态富民路
来源:新华网
编辑:徐红梅 马媛
[稿源链接:http://k.sina.com.cn/article_5028619863
_12bbaa65702701er9o.html?COLLCC=132945022&cref=cj]
编辑/何海潮
审核/柏冬雪
终审/张琛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