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时节,位于子午岭腹地的太白镇迎来丰收季,1000多亩水稻田褪去“青衫”换上“金装”,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摇曳,勾勒出一幅粮丰民富的乡村画卷。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发展,从单一产粮到全产业链延伸,太白镇的水稻产业正以全新姿态,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
![]()
![]()
![]()
![]()
走进太白镇牛车坡村的稻田里,联合收割机往来穿梭,金黄的稻穗被快速收割、脱粒,饱满的谷粒不断装入粮袋,农户们忙碌的身影间满是丰收的喜悦。这喜人的景象,离不开当地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升级。
为了让水稻“产得多”,让产业“走得远”,太白镇在推动水稻增产的同时,不断探索产业链延伸与产业融合新路径。当地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为抓手,将330亩土地整合为连片高标准农田,实现统一品种选育、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田间管理,从选种时筛选优质稻种,到种植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再到采收时调配机械统一作业,每个环节都透着“专业范儿”。不仅解决了散户种植“小散乱”的问题,更让稻米品质与附加值大幅提升。
“以前种水稻是一家一户单打独斗,产量没保障,卖价也不高。现在合作社统一管理,实施‘稻渔共生’,光水稻亩产就比以前多收一百多斤,今年预计能产14万斤左右。”太白镇牛车坡村党支部书记边彩军说。
![]()
丰收的喜悦不仅在田间地头,更延伸到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近年来,太白镇以稻田景观为纽带,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稻田观光步道、开设“稻花香”主题农家乐、推出水稻收割体验活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农耕乐趣,带动了周边200多名村民实现就近务工增收,稻米电商直播间也让一袋袋大米走出陇东、销往全国。如今,“一粒米”已成功串起种植、加工、旅游、销售的全链条富民产业,让农民从“种好粮”真正迈向“收好利”,切实分享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我们投入100多万元推动水稻产业扩产提质,通过‘稻渔共生’和农文旅融合,让水稻从‘可食’变‘可观’‘可游’。后续我们要打响‘太白大米’品牌,让这传承百年的‘金穗子’成为乡村振兴的‘钱袋子’。”太白镇副镇长何强说。
来源:吉祥合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