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一则消息如重磅炸弹般在文化领域炸开:
日本书法(书道)申遗成功!
这一消息瞬间点燃了公众的讨论热情,各大社交平台、文化论坛上,相关话题迅速攀升至热门榜前列。尤其是在中国文化界,更是掀起了一阵波澜。
有人说:“中国书法申遗可以成功,无可厚非,但如今,日本书法也申遗成功,两千年来打个平手,这怎能不让国人心中五味杂陈?”
如果真的了解“非遗”就不会如此愤怒伤感了!甚至会觉得欣慰,也许书法会迎来更大的发展契机。
![]()
日本书法家藤原行成书法《白氏诗卷》
![]()
日本书法家空海书法《风信帖》
首先我们一定要了解申遗的意义,分析日本申遗成功的原因,比较中日书法的异同,强调文化多样性和共同保护的重要性。
同时,正确理解申遗的目的,并非文化所有权之争,而是文化遗产的保护。
所以日本书法(书道)申遗成功这一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和分析:
1、文化传承的国际化认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旨在保护全球文化多样性,强调文化表现形式的历史价值和传承活力。日本书道申遗成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其文化独特性、历史延续性和当代实践价值的认可。
这种认可本身并不否定书法起源于中国的事实,而是强调日本在吸收中国书法后,结合本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如假名书法、和样书风等)。
![]()
日本人临唐楷
2、中日文化的互动与差异
书法(书道)作为汉字文化圈的重要艺术形式,历史上由中国传入日本,并在日本演化出自身特色。例如: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核心,强调“法度”与“气韵”,注重传统技法的传承。
日本书道在汉字基础上发展出假名书法,更强调艺术表现的自由性和装饰性,甚至衍生出前卫的“墨象派”。
申遗成功体现了日本对自身文化创新的自信,但同时也提醒我们关注文化源流与本土化之间的动态关系。
3、申遗并非“文化所有权”之争
需要明确的是,UNESCO的申遗机制并非“专利注册”,而是鼓励各国申报和保护自身的文化实践。
中国书法早在2009年已成功申遗(“中国书法——篆刻、毛笔制作与书法艺术”),而日本书道的申遗是对其本土化路径的补充。两者并行不悖,反而能共同丰富汉字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
日本书法家临王羲之
4、对文化保护的启示
日本书道申遗成功,与其长期系统化的保护措施密切相关,例如:
将书道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均有相关课程。
通过民间团体(如“日本书艺院”)和官方机构推动书道展览、比赛和国际交流。
注重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既保留古典书风,也鼓励现代艺术表达。
这些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维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
5、警惕民族主义情绪
部分舆论可能将申遗解读为“文化争夺”,但这种观点忽视了UNESCO机制的初衷。
文化遗产的跨国共享是常态(如“丝绸之路”“木结构建筑技艺”等均为多国联合申遗),中日书法/书道的共存恰恰证明了文化传播与再创造的积极意义。与其陷入争议,不如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汉字艺术的国际传播。
6、学习日本的文化传承
日本书道申遗成功,也促使我们反思与学习:中国是否在书法教育、创新和国际推广上投入了足够资源?如何让年轻一代不仅临摹古帖,还能理解书法的精神内核?如何在数字时代保持这一传统艺术的吸引力?这些问题或许比申遗本身更值得关注。
结语
文化从来不是静态的“遗产”,而是在交流中不断演变的生命体。日本书道申遗成功,既是对其文化独特性的肯定,也为汉字文化圈的多元共生提供了范例。
与其纠结于“起源”,不如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文化对话,同时深耕本土文化的现代转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
站在这个角度,我们应该祝贺日本书法申遗成功!
▼关注查看深度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