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全面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让市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秋日早高峰,成都成华区仙韵五路成都七中英才学校门前,红绿灯规律闪烁,车辆有序通行。骑车经过的市民李航感叹:“过去这条路经常被堵得水泄不通,现在顺畅多了。”这个曾经高峰期拥堵的路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这样的变化,源于“开门治堵”行动。2024年10月底,成都市公布首批次堵点治理任务清单,启动“一点一策”开门治堵工作,一场延续至今的交通治堵工作正式开始,累计发布3批次堵点治理任务清单,确定372项堵点治理和农村公路排危整治任务。
![]()
(资料图)2023年11月8日,由成都市幸福办举办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市民观察活动暨现场推进会召开。市民观察员参观文脉坊。
“十四五”期间,成都以“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为牵引,系统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让幸福从理念落为现实,成为一种可感、可及、可持续的生活状态。
以“共治”为核心的治理创新,正以系统施策与民生关怀织就城市的温度,也成为幸福成都的生动缩影。
改善交通
幸福出行,从共治共识开始
幸福城市,首先要走得顺、行得畅。
去年10月,成都市公布首批堵点治理任务清单。而在公布前不久,一场别开生面的会议在成都12345热线接听中心举行。这是一次以市民为主角的治理实验——政府主动“开门问策”,邀请市民、专家、人大代表共同为城市交通“把脉会诊”。
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开门治堵”的核心在于市民的全过程参与。“市民不仅是拥堵问题的‘发现者’,更是治理方案的‘献策人’。”
一年来,成都通过12345热线、网络留言板、代表建议等渠道,共收集市民意见8700余件,采纳6800余件。从一盏信号灯的配时优化,到一处掉头车位的重新设计,每一条建议都被认真研判、分级响应,逐步形成“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治理闭环。
治理的成效,正悄然改变着市民的出行体验:
上班路更高效——龙潭工业园区推出“定制公交”,实现网上预约、点对点接送,月均服务超过175万乘次; 上学路更安心——今年开学季,成都公交在恢复181条通学专线的基础上,新开90条线路,总数增至271条; 就医路更便捷——以华西医院片区为例,实施交通组织优化后,部分区域改成了步行街,核心路段电信路的拥堵指数下降41%,早高峰拥堵时长缩短约半小时。
家住电信路附近73岁的市民俞涤生感慨道:“通畅了!现在我可以放心坐公交出门和老朋友聚会了。”曾经因拥堵而难行的道路,如今已成为市民舒心出行的幸福通道。
![]()
电信路“步行街式”安全通道
治理实践中,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断涌现:“多车位串联掉头”缓解排队压力,“公交专用道分时共享”提升道路资源利用率,“龟速车识别系统”30秒内完成认定处置……这些精细化的管理措施,让交通治理更具智慧、更富成效。
除了治理拥堵,近年来,成都还将打通“断头路”作为改善区域交通的关键举措。
龙泉驿区洪宁四路因规划原因未能全线贯通,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家住龙湖光年的李女士表示,此前坐地铁需绕行一段,早晚高峰还要与非机动车抢道,“不安全也不方便”。
今年3月,“断头路”洪宁四路打通工程正式启动。这段350米的道路建成后,将直连地铁站和进出城干道驿都大道,极大便利周边居民出行。根据2025年民生实事工作目标,成都计划全年打通20条“断头路”,目前这些项目已全部开工,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社区焕新
幸福宜居,从共建共享延伸
如果说顺畅的出行是幸福的起点,那么宜居的社区就是幸福的归宿。
“十四五”期间,成都市“信托制”物业解纷工作法得到中央政法委肯定和推荐,被评为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全国31个典型案例之一,列入“枫桥经验”60周年陈列馆。
在武侯区长寿苑小区,傍晚的广场上,居民正围坐在花坛边聊天。几年前,这里曾是墙皮脱落、路灯昏暗的老旧院落。如今,楼栋粉刷一新,健身器材齐全,停车有序、道路整洁。
这一变化,源自成都“老旧小区改造+信托制物业”模式。居民将物业费委托给信托公司统一管理,账目公开透明,服务内容由居民共同议定。“过去没人管、没信任;现在花得清楚,大家都参与。”社区居民李先焯笑着说。
截至2025年8月,全市已有1200余个小区引入了“信托制”小区治理机制,物业费收缴率、业主满意度均超98%,矛盾纠纷平均下降95%。先后涌现出新津区一品水轩、成华区兴元华盛二期、武侯区长寿苑、青羊区中大君悦、金牛区公交苑等一批先进典型案例小区。
再将目光投向金牛区西南街社区抚琴南二巷的院落外,角落里布局了理发、修补等便民服务点位,点位上方还设有遮阳伞。
![]()
金牛区西南街社区老旧小区改造
据了解,西南街社区以老旧小区连片打造成果和创造性形成的社区TOD模式为基底,因地制宜优化街区结构、盘活街区社区资源、完善街区配套,大力提升社区便民生活圈功能,打造居民可参与、可持续的“烟火抚琴”。
“十四五”期间,成都分类实施改造老旧小区2555个,惠及居民近30.8万户,总投资约63亿元。更重要的是,城市更新从“修房子”转向“营造生活圈”——改造中增设停车场、共享花园;社区内建起食堂、托老点,提升片区公共服务能力。
幸福成都,不只是宜居,更是人人参与的共建城市。在更广阔的宜居版图上,成都也以系统性的住房保障工程托底“安居梦”。
“十四五”期间,成都已初步形成“租售补”并举的梯度化住房保障体系,对10.7万套公租房实施高效高质运行管理,实现城镇户籍低保、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租赁补贴持续扩面提标,发放补贴金额3.8亿元;构建保障性租赁住房“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供应体系,筹集房源22.4万套(间),投入运营约7.5万套(间)。
成都积极推动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公交场站建设保租房,创新形成“TOD+共享社区+租住生活”保租房建设运营模式。在双凤桥TOD保租房项目中,阅读空间、共享厨房、健身房等公共空间一应俱全,形成“楼上居住、楼下社区、楼外TOD”的新型城市租住生活模式,相关经验做法获住建部全国推广。聚焦新就业群体,成都打造的“彩领之家”项目,提供租金在150-350元的“金房源”,让外卖骑手等群体在城市中“住得下、住得好”。
不仅如此,成都还首创“公租房小区管理委员会”制度,破解公租房自治难题,小区满意度提升至95.39%;“暖保宝”党建品牌为独居老人、重病租户提供常态化帮扶。市委社会工作部等部门联合推出关爱新就业群体“暖新十六条”,将政策温度融入城市肌理。住房保障正从“有房住”迈向“住得好”,成为幸福城市的坚实支撑。
全龄友好
幸福共融,从“照顾谁”到“关心每一个人”
幸福城市,离不开对不同年龄群体的体贴照护。
在青羊区同德社区,80岁的李常泰老人打开“乐享同德”小程序,预约上门维修扶手服务。半小时后,社区匠人便上门施工。“过去要找人修要等好几天,现在手机一点就有人来。”
这是成都“全龄友好”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十四五”期间,成都将“一老一小”纳入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以全龄覆盖、社区嵌入为导向,织密城市照护网络。
![]()
成都高新区合作街道日间照料中心
截至2025年年底,成都将构建起“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173个、社区(村)为老服务站1000余个、小区为老服务点800余个。
迈向“十五五”,成都的各个社区还在不断深化智慧养老托育场景的应用。
金牛区西华街道跃进社区推出“线上预约+线下智能办理”系统,让3.3万居民享“15分钟生活圈”便利。最具特色的“童学农场”实践体系,将蔬菜种植与德育相结合,让孩子们收获蔬菜后赠送给独居老人,强化了劳动教育与社区关怀。
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发展多年的“共享奶奶”项目,则有效回应了“幼有所托”的需求。据介绍,吉福社区充分挖掘社区内部的人力资源,将有热情、有余力的老年人组织起来,通过协助接送孩子、辅导功课、陪孩子玩耍等方式,为社区500余名双职工家庭提供有温度的帮助。
2025年,成都市民政工作会议提出,将把“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从婴幼儿托育到老年康养,从无障碍改造到家庭支持,成都正以系统思维打造“全龄共融”的幸福生态。城市的温度,就藏在这些微小却持续的照顾中。
幸福,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融于一盏优化的信号灯、一栋焕新的居民楼、一次跨代的支持陪伴之中。
“十四五”期间,成都留下坚实的幸福足迹:截至目前,天府绿道建成总里程已突破9000公里;成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700公里;精彩呈现成都大运会、成都世园会、成都世运会……
从“开门治堵”的共治实践,到“信托制物业”的治理创新,再到“全龄友好”的体系构建,幸福已成为成都最温暖的底色。迈向“十五五”,这座城市的幸福版图将持续拓展——以更有温度的城市治理、更有质感的美好生活,打造“近悦远来”的理想之城。
成都传媒集团特别报道组记者 昌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