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在即,今日笔者在手机上浏览视频时,应景地刷到了一条“动物过冬”的内容。该动物是一种名为“雪鸮”的猛禽,春夏生活于北极冻原带,秋冬则稍向南迁徙,在我国东北、西北区域可见其踪迹。
在画面中看到“雪鸮”的模样时,笔者感觉其极像猫头鹰,只不过通体呈现白色(适应极地环境),心中不免有些疑惑。随后查询资料,这才了解到:原来,猫头鹰即人们对鸮形目鸟类的统称,雪鸮为鸮形目鸱鸮科雕鸮属鸟类,又名白猫头鹰。因为于“鸮”(xiāo)字并不常用,如果不提前掌握其含义的话,普通人不太容易马上联想到猫头鹰。
由此及彼。随着从“雪鸮”到“鸮”再到“猫头鹰”的概念切换,笔者的思绪逐渐落脚到胶东当地的猫头鹰上,想起若干相应见闻。
![]()
在笔者老家方言中,猫头鹰被叫做“咕咕喵”,这一称呼系因其叫声而来。大概是在小学低年级期间,某个夏日晚上到小伙伴家平房乘凉嬉戏时,耳边忽然传来一阵奇怪的鸟叫声。询问身旁大人,告知此为“咕咕喵”,是头部长得像猫的一种鸟,习惯在夜间飞行。笔者听闻之后,对之颇感好奇,但当时夜色笼罩且它一飞而过,并没有看到其外貌。
在这之后,笔者又多次听到“咕咕喵”的声音,也通过图书和电视对猫头鹰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但始终未能亲眼见之,多少算是童年一件憾事。
不过,虽然笔者只闻其声而不见其貌,这一经历也可以说明胶东半岛有猫头鹰分布。此番由雪鸮联想到猫头鹰之后,为了进一步求证猫头鹰在胶东分布情况,笔者陆续向多个县市区的朋友打听,得到的回答不外乎两种——与我年龄相仿者,多数也是只闻其声不见其貌;年长者则基本上都曾亲眼见过。以此来看,猫头鹰在胶东的分布还是较为广泛的。
值得一提的是,夜行动物在传统文化中往往不受青睐,蝙蝠虽因谐音为“福”而常出现在建筑雕饰中,但如果遇见真蝙蝠时,多数人仍觉发瘆。猫头鹰同样在夜间出没,而又叫声奇特,因此民间亦有观点认为它不吉利。
为此,笔者曾向多年致力于民俗研究的栖霞隋建国先生请教。据他介绍,其故乡(官道镇)对于猫头鹰的叫声曾有这样一套形容语:“东叫老,西叫小,南叫官司,北叫好。不怕叫,就怕笑,一笑则死人。”按此描述,猫头鹰唯有在北侧鸣叫方为吉利,其他方位鸣叫以及叫声近似于笑时,则皆为不祥。
当然了,旧时科学普及程度不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受限,难免会流行一些奇异之说。如今随着时代发展,类似说法已经逐渐淡化。按照现今生物学的认知,猫头鹰(鸮)多以啮齿类(老鼠等)为食,属于益鸟范畴。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猫头鹰所做的简要笔记。在这里,也欢迎大家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相关见闻。除了“咕咕喵”之外,猫头鹰想必还有别的方言叫法,这一点也希望诸位不吝赐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