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州湾畔的浅滩铁架上,一群鸥鸟正悠然停歇,嘈杂的鸣声中,偶尔夹杂着几声格外清亮尖锐的啼叫,那正是有“神话之鸟”之称的中华凤头燕鸥的嗓音。
![]()
中华凤头燕鸥
自6月17日,监测员张磊在这里首次记录到它们今年来青的身影,到11月3日记者探访时,仍有约30只中华凤头燕鸥流连未去,在青岛待了4个月有余。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观测到的幼鸟数量创下新高,达到16只。
![]()
“神话之鸟”为何选择在胶州湾长久停留?11月3日,记者来到城阳区红岛街道西大洋社区的胶州湾畔探寻答案。
“神话之鸟”幼鸟数量破纪录
一下车,一股海水的咸腥气息迎面扑来。青岛市观鸟协会秘书长于涛在前带路,穿过一片海参养殖池,眼前豁然开朗。海面在眼前铺展,胶州湾大桥遥遥相望。一道高高的土坡将海水隔开,另一侧浅滩的铁架上,停满了不同种类的鸥,鸣叫声此起彼伏。
这群鸥中,就藏着“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监测员张磊一边举起望远镜一边介绍,它与黑尾鸥、红嘴鸥不同,除了醒目的黑色顶冠,体型更小,羽色也更显银白。
![]()
不时传来的中华凤头燕鸥清亮的鸣叫,在海天之间回荡。有几声格外急促,“你听,这就是幼鸟的叫声。”张磊笑着说。
6月17日,正是张磊在记者所站的西大洋社区海参养殖场外围,首次观测到中华凤头燕鸥今年飞临青岛。“今年6月1日起,胶州湾重点保护鸟类养护工作站在春季鸻鹬观测告一段落后,我们便将监测重心转向中华凤头燕鸥。每天巡护各点,追踪它们最早可能现身的位置。”张磊告诉记者。此后,张磊每天早晚两次记录,最高观测到119只,直至11月3日,仍有近30只尚未南迁。他还发现,今年来青的幼鸟数量创下纪录,达到16只,远超往年的11只左右。
尽管历经漫长炎夏与秋日骤冷,这些鸟状态依然良好。张磊说,中华凤头燕鸥在胶州湾期间格外活跃,频繁进行社交互动,鸣声尖锐响亮,“气势上一点也不输给体型更大的鸥类。”
![]()
张磊戏称自己是“燕鸥班的班主任”,“每天就像点名,看谁早到、谁迟到,谁提前飞走、谁迟迟未归。进入11月,寒流一波波来,我会担心还没走的鸟状态如何,有没有换完飞羽……直到它们一个个都膘肥体壮地南飞,我才安心。然后,就开始盼着明年它们再回来,年年如此。”今年已经是张磊监测中华凤头燕鸥的第四年。
计划人工招引实现重返青岛繁殖
这个观测点,还是一只代号ZB0的中华凤头燕鸥“带路”找到的。它身上带有跟踪器,监测人员根据它的行踪找到这里,才发现竟是中华凤头燕鸥喜欢聚集的“宝地”,随后便把这里定为重点监测点位。
![]()
这里能吸引众多燕鸥,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它位于湾底,外侧有防波堤,算是最安全的区域,风浪影响小。加上滩涂营养物质丰富,底栖生物和鱼类多,觅食很方便。更重要的是,这儿的水深和它们繁殖地的平均水深非常接近,来了就能安心觅食。”
更巧的是,中华凤头燕鸥偏爱的鱼类,在它们来青期间个头正合适,能整只吞下。它们在青岛停留期间,还要完成一年一度的换羽。等到南飞时,监测员肉眼看去,只觉得它们个个“膘肥体壮”。
中华凤头燕鸥的国内繁殖地在浙江、福建、台湾一带,离青岛最近的繁殖地是韩国首尔附近的一个无人小岛。
![]()
“其实青岛也具备它们的繁殖条件。”张磊介绍,鸟类选择繁殖地时有“社区策略”,稀有物种更倾向去鸟群数量多的地方。比如青岛有黑尾鸥的繁殖岛,若有两三对中华凤头燕鸥,就可能选择在成千上万只黑尾鸥中间找一处参与繁殖。“数量多意味着更安全,混在大群中,遭遇猛禽袭击时存活概率更高。”
但这还只是设想,目前中华凤头燕鸥尚未在青岛繁殖。张磊表示,下一步他们计划开展人工招引,让“神话之鸟”在青岛安家。“招引不是盲目的,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先通过观测确认它们春季迁徙会经过的目标岛屿,然后在岛上放置假鸟模型,播放它们的叫声,吸引它们降落。如果觉得环境合适,它们或许就会选择再次在这里繁殖。”
其实早在1937年,我国野生动物学家就在青岛沐官岛发现了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种群,并采集了21只标本。这意味着,青岛曾是它们的历史繁殖地,未来它们重返此地繁殖也并非不可能。
每年,中华凤头燕鸥会飞往印度尼西亚等地越冬,3月前后陆续离开越冬地,6月雏鸟破壳,7月中下旬起陆续飞抵青岛,平均停留三个半月左右。
青岛缘何能留住神话之鸟
在这群“神话之鸟”中,有一只被称作“ZA8”的老朋友,于涛对它怀有一份特别的感情。当年它在青岛首次被记录,观测者正是于涛本人。他笑称,每年都会特别惦记这位“兄弟”是否如期而至。自2022年为它佩戴跟踪器后,于涛格外关注它的行踪。去年设备信号中断,他曾一度担忧,“差点以为出了意外”,直到后来在胶州湾亲眼见到它安然无恙,才确认只是设备故障,终于放下心来。
今年,ZA8于6月30日抵达青岛,最后一次被监测到是11月初,逗留超过了4个月。
“它们能在这里停留这么久,而且全球70%以上的中华凤头燕鸥在夏秋季节聚集于胶州湾,归根结底是这里的生态环境让它们得以安居。”张磊说,“从生物保护的角度看,中华凤头燕鸥是珍贵的‘指示物种’,它的存在标志着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它们的聚集本身就是对当地环境的认可。同时,它也是‘旗舰物种’,保护好它,就能连带保护栖息地及周边海域的其他鸟类,就像撑起一把保护伞,因此也被称为‘伞护物种’。”
除了自然条件的优越,保护人员的努力也不容忽视。“繁殖季期间,我们会在胶州湾水鸟繁殖地开展系统巡护。比如青岛最大的鸟类繁殖岛长门岩岛,栖息着上万只黑尾鸥,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的繁殖地。我们每周上岛,进行生态监测、清理垃圾和外来植被,为海鸟营造良好的繁殖环境。迁徙季节则配合相关部门巡山清网,逐步杜绝捕鸟行为。”
青岛鸟类资源丰富,记录到的种类已达443种,位居山东省首位,其中包括扁嘴海雀、黑叉尾海燕、白额鹱等全国罕见的海鸟种类。随着对本地鸟类“家底”的逐步摸清,各类观鸟活动也陆续展开。
今年也是青岛观鸟活动标志性的一年。9月27日至28日,首届青岛观鸟季成功举办,报名人数超过500人,累计参与达4000余人。赛事期间共记录到227种鸟类,也从侧面印证了青岛鸟类多样性的丰富程度。
青岛缘何能留住“神话之鸟”?
答案藏在湾底的风平浪静、滩涂的鱼虾丰美,也藏在每一次跟踪注视、每一回上岛巡护之中。从一只ZA8的牵动,到全球七成个体的选择;从监测员的日夜守望,到全市观鸟人的热情参与……这一切,共同织就一张无形却温暖的生态守护网。中华凤头燕鸥不仅是对青岛环境的肯定,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下的生动见证。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兆慧)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